音樂活動
古典音樂
爵士流行
傳統音樂
音樂戲劇
多元跨界
樂讀精選
特別企劃
觀點隨筆
品樂生活
新聞快訊
音樂共好
平台專區
登入
北藝中心再登FT金融時報 臺灣搶攻國際文化版面新頂峰
首頁
|
新聞快訊
|
藝文動態
藝文動態
樂器音響
綜合新訊
編輯特稿
人物特寫
特別報導
焦點專文
現場迴響
7
977
北藝中心再登FT金融時報 臺灣搶攻國際文化版面新頂峰
發稿單位/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耗時10年,北藝中心走過跌宕的建設時期,終於迎來銀球上的曙光。2021年不僅登上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全球最具顛覆性8大建築」,以及TIME雜誌「世界100大最佳景點」,更攻佔英國衛報「全球藝文亮點」的殊榮。就在今年,北藝中心再獲FT金融時報跨頁大篇幅報導,可謂國際文化版面的新寵兒,再現臺灣文化之光。
金融時報以反白大標題「歡迎來到未來藝術空間」定位北藝中心,長文介紹道,中心位址就座落在臺北捷運劍潭站旁,銀球浮空與幾何後現代組合造型,象徵北藝中心的國際指標級地位。而這個設計起源竟來自於一張畫在航空雜誌上的草稿,主持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兩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他們回憶起這段從阿姆斯特丹到臺北的歷程中,大衛表示「草圖上畫有立方體、三角形和球體。在過去的13年間,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保留那個原始的構想,並專注在如何將其實現。」
根據建築師大衛的觀察,「臺北是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城市。人們對待文化的方式有別於世界上許多地方──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設計北藝中心建築本體時,就以實驗性的手法展現出士林夜市商圈中知名鴛鴦麻辣鍋「一鍋三味」的象徵,3個劇場舞臺區,「大劇院」、「球劇場」、「藍盒子」等集中於中央玻璃立方體基地,外推的銀球、梯形與矩形量體作為浮空觀眾席,且大劇院與藍盒子更是號稱「劇場界的變形金剛」,能組合成擁有百米舞臺的「超級大劇院」。因此大衛如此描述,「我們必須設計出一座獨特的建築物,讓人們能夠真正地使用和從中學習──在臺北,文化不僅是存在於舞台上,而是存在於城市之中。」大大提升藝術來自生活的存在模式。
由北市府斥資近67億新台幣(約1.783億英鎊)興建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其中三大劇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球劇場」(大衛表示也有人稱呼它為「那顆蛋」,已經有各式各樣的綽號出現,更有臺灣民眾稱北藝中心為「皮蛋豆腐」)。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是臺灣滿譽國際的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執行長王孟超則是知名舞臺設計師,多次與雲門舞集合作,長期深耕劇場界。
金融時報指出,北藝中心希望每年舉辦600場活動和演出,預期吸引60萬名觀眾。王孟超更期待看到「人們進進出出,即便不看戲也無妨。」期許讓北藝中心就像每位臺灣人的「氣質好厝邊」,走入劇場就像拜訪鄰居一樣輕鬆愜意。建築師表示他們最喜歡北藝中心的地方:「我喜歡陽光能夠穿透進大劇院。對未知的下一刻感到興奮,但仍然跟世界連接在一起。」王孟超則喜歡「天臺」,這也是一個隱藏在戶外的小戲台。期待北藝中心作為臺灣文化新地標能夠打破內外框架與空間,由生活走入藝術,藝術發生自生活,無論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這個場域發生。因此王孟超更表明,「觀眾與表演之間仍然能保有非常親密的互動。這是一個21世紀的建築案;這些空間可以容納各種不同規模的戲劇,也能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嘗試。」
北藝中心近年屢屢登上國際版面,為臺灣博得許多國際能見度,在3月11日起至5月15日止試營運前,無疑為臺灣文化攻佔國際舞臺,再創臺灣新頂峰。
▲圖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上FT金融時報報導(翻攝自金融時報)
最新新聞
【MUSICO焦點專文】經典選粹、美不勝收——當代男高音天王尤納斯.考夫曼的歌劇詠嘆調巡禮
12
465
2025.01.03 / 音樂新聞 / 藝文動態
自唱片界在20世紀隆重推出「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多明哥、卡列拉斯以來,這不...
詳全文
21世紀最強歌劇男高音 強納森.泰特曼首度訪臺
2
122
2024.12.31 / 音樂新聞 / 藝文動態
2024年留聲機古典音樂獎得主—強納森.泰特曼(Jonathan Tetelma...
詳全文
【MUSICO特別報導】天際線上的爵士夢——Skyline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 20周年音樂會
21
1,466
2024.12.26 / 音樂新聞 / 藝文動態
縱橫臺灣的Skyline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滿20歲了!自從2003年成立以來,S...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