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7|採訪‧文/
陳佩珊
「我覺得自己在創作這一齣歌劇時,音樂上的包袱很少,自由度很高,這是我以前很少有的感覺。......而我就是寫給臺灣的觀眾,他們會懂的。」——《天中殺》作曲家 李元貞
一齣以臺灣文學作品為出發點,聚集當代編劇、作曲、製作而成的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即將誕生,分別於3月17日至19日於衛武營戲劇院以及4月28日至30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集結編劇暨導演鴻鴻,攜手指揮簡文彬、作曲家李元貞、爵士樂手謝明諺、聲樂家林義偉、翁若珮、趙方豪、林慈音、張殷齊、羅俊穎、說書人黃大旺,以及長榮交響樂團重奏團等,共同呈現這位被讚譽為臺灣文學遺忘的瑰寶——黃靈芝筆下的小說,融入現代視角與創新的藝術思維,帶領觀眾跨越時空與文化,共同體驗當代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與強大能量。
黃靈芝,一位在戰後以日文創作的臺灣作家,他的原著小說〈天中殺〉驚艷了本製作的編劇暨導演鴻鴻,除了見識到其敏銳細緻的思維外,對於他秉守自我信念、孜孜筆耕為臺灣留下時代真實面貌的精神也深受感動,於是將小說原著改編成劇本,促成本次製作的結合,這不僅讓文學有更多的樣貌呈現在世人面前,結合歌劇的呈現,豐富了藝術的內容,也間接挖掘了更多隱藏版的臺灣珍寶。
《天中殺》劇情從主角黃桑與租客許小姐的房屋租約開始發展,在租約談定之後,他發現自己落入了一連串的狀況,房子被改、門口又被人停了一台車,去警局求救無門,找朋友幫忙卻被坑錢,所有旁門左道的方法都試了也無解,經過一番折騰後,最後在算命仙卜出的「天中殺」卦象中讓他接受了這一切,歸咎於命運,結尾卻推翻一切認知,帶來更大驚奇。從劇情的鋪陳可以想像他觀察世事並與現實搏鬥的心情,也描寫出每一個活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心情寫照。這樣戲劇的轉折也許會在你我之間上演,貼近著人性,找到了放棄的理由,也許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困難,也可能是被無力感擊敗,但個人的抗爭意志卻是無比動人。
身為本齣歌劇的作曲,年輕一輩的作曲家李元貞在第一次接觸到黃靈芝的小說時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感覺,她說:
「我刻意先從原著開始接觸,這位日據時代的作家像是一位自言自語、碎碎唸的歐吉桑,他看世界的眼光蠻奇特,其中隱藏著許多戲劇元素可以進行發揮,因此我希望將這些特質保留在音樂裡面。而劇本相較於原著更動了一些角色,特別添加了因為不同語言各自所蘊含的文化,也就讓人物角色的背景與個性更加鮮明了。」
在本齣歌劇中使用了華語、臺灣台語及日語三種語言進行劇情的交織與衝撞,作曲家李元貞運用了語言所延伸出的文化脈絡,在音樂上為劇中人物角色個性做了更細膩的詮釋。她說:
「我花最多篇幅來詮釋描寫講臺語的黃桑,他是一個情緒不穩的角色,所以在音樂上我用了較多升降記號與減五度,刻意製造出不穩定的調性,讓人有閃爍不安的感覺。另外為了烘托劇中敘事日語口白者與原著日語的環境,我參考日本的陰音階、陽音階,讓和聲維持在日系的氛圍中,甚至有時會聽到類似恰克與飛鳥的音樂風格。」此外用大調描寫開朗大方、明事理的房客許小姐,以及將歌仔戲勸世歌元素注入臺味十足、走跳江湖的律師身上,都是作曲家李元貞把生活中的聲音融入歌劇藝術中的巧思。
對於混種當代歌劇的定義,李元貞解釋:
「在美國,指的是上與下的混種,所謂學院派與downtown,如爵士、Hip Hop、或是搖滾樂……等來做混種;而我們這次做到了上、下,同時還有平行的混種,也就是東方與西方文化,在不同的文化板塊中,有西洋歌劇的影子,也有亞洲音樂的風格,有時還會混搭綜藝節目的音型。」
李元貞說:
「我覺得自己在創作這一齣歌劇時,音樂上的包袱很少,自由度很高,這是我以前很少有的感覺,因為我不需要特別去做出五聲音階,而是我把那些從小到大,像是家庭工廠的聲音、收音機裡、學校、馬路上的聲音,甚至是電視上綜藝節目的聲音像流水般地寫出來,而我就是寫給臺灣的觀眾,他們會懂的。」《天中殺》這樣的當代作品雖非既有的戲劇文本,亦非經典輝煌的音樂風格,但它是你我生活的縮影,在包羅萬象的元素中,有些也許會勾起片刻的回憶,有些喚醒曾經有過的夢想,無論如何它就是離我們這麼近,因為這是屬於我們大家共同成長的回憶,也是聚集所有人的力量與專業呈現在舞臺上,讓這個時代的聲音保留下來、成為經典的一個篇章。
▲主圖 作曲家李元貞運用了華語、臺灣台語及日語三種語言所延伸出的文化脈絡,在音樂上為劇中人物角色個性做了更細膩的詮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系列場次
3/17~3/19 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高雄場
4/28~4/30 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台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