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解說〕2023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閉幕音樂會《孔雀傳說》 - MUSICO

〔樂曲解說〕2023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閉幕音樂會《孔雀傳說》

9
2,353

拉威爾:《庫普蘭之墓》
M. RAVEL: Le Tombeau de Couperin

I 前奏曲
II 佛拉納舞曲
III 小步舞曲
IV 觸技曲

文/吳毓庭

1870普法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法國充滿復仇氣氛,藝術界出現許多描繪屈辱的畫作,音樂界則在聖桑斯的號召下,成立「國家音樂協會」,培育法國作曲家,發揚「高盧藝術」。薩提、德布西率先使用西方傳統和聲外的體系,擺脫華格納影響,作曲家們也把眼光拉回十八世紀前的法國音樂榮光,試圖從傑赫菲茲、庫普蘭和拉摩身上汲取靈感,寫作舞曲或組曲形式的樂曲。

拉威爾在1914年改編了庫普蘭的佛拉納舞曲,之後便打算寫作一部以巴洛克組曲為形式的法國組曲,可惜一戰爆發打亂計劃,拉威爾隨即加入軍隊擔任救護車駕駛與護理員。不過不到半年,他就因痢疾與心理狀況,被迫退伍回巴黎,隨後陸續遭遇母親過世與友人戰死,於是他把原本的組曲改為「輓歌」,表達內心的哀悼。

標題「tombeau」原意為墓碑,最初也用來指稱文藝復興時期紀念逝者的詩文,後來在十七世紀被音樂家借用,像是庫普蘭的伯父路易.庫普蘭就曾寫過一首《布隆克許輓歌》,緬懷當時最富盛名的魯特琴師。不過出乎意料地,整體音樂情感並不外露、非常節制,充滿精雕細琢的莊重感,也許拉威爾認為這種樂風才是法國精神。

鋼琴曲原本有六首,分別題獻給六位朋友,1919年作曲家自行挑選出其中四首改編成管弦樂曲,並重新調整順序。第一首〈前奏曲〉獻給夏洛中尉(他也是音樂家),樂曲由阿拉貝斯克式(Arabesque)的旋律交織而成;阿拉貝斯克式是伊斯蘭文化中,由幾何圖形反覆排列出的圖騰,表現世界蘊含的秩序與生命力。

第二首〈佛拉納舞曲〉獻給德呂克中尉(原本為畫家),這個樂章是新作,而非他在信中提到的改編(庫普蘭第四號《皇家組曲》Concerts Royaux 最末首)。佛拉納舞曲流行於義大利北方,特色為兩大拍韻律並帶著附點節奏,拉威爾利用它創造出滑稽、逗趣的性格。

第三首〈小步舞曲〉獻給摯友杜利佛斯,為ABA三段。A段維持典型小步舞曲的優雅,但樂句時而四小節、時而兩小節,帶來感受上的不平衡。B段為風笛舞,樂團合奏出悠緩、相同節奏的旋律,製造出如風笛般的音響。

第四首〈黎格東舞曲〉獻給高丹兄弟,樂曲以源自法國南方的鄉村舞曲為素材,韻律為活潑的兩拍。拉威爾利用持續的斷奏音符,表現黎格東舞步需要不斷離地跳起的姿態。




安德斯.希爾博格:《孔雀傳說》單簧管協奏曲(千禧年版,臺灣首演)
Anders HILLBORG: Peacock Tales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Millennium version)

文/安德斯.希爾博格

單簧管在我心中一直有個重要的位置。

在我1982年寫給單簧管及弦樂的作品《傷感》 中,獨奏者須在情感及張力上有極強的轉換。
我在許多作品中,都著重讓單簧管體現怪誕、甚至是惡魔的形象,例如像我的交響作品《熔岩》及探戈演出歌曲 《黃色彎曲香蕉》,特別是在《波利尼西亞遊行》 這個作品中,我讓十一支單簧管在極高音域吹奏,形成一種不可思議的聲響⋯

《孔雀傳說》是在1998 年三個月中緊鑼密鼓的完成,並在同年由單簧管家佛洛斯特及由賽格斯坦指揮的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首演。而我之前也為佛洛斯特寫了許多單簧管的小型作品,例如《特寫》 (1990) 給單簧管(或其他即興的樂器)、《原生坦佩雷》(1991) 給單簧管及鋼琴、《搖籃曲》(1996) 及《孔雀時刻》 (1997) 給單簧管及鋼琴 /錄音。

《孔雀傳說》的原版長約 35 分鐘,為單簧管獨奏和大型交響樂團的編制。而千禧年版本則約為 12 分鐘,為單簧管及錄音的編制。最早是由佛洛斯特建議,應該讓這個啞劇式的舞蹈成為音樂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在作曲時的重要方向,是利用這個特別的表演形式,使其有所發揮。樂曲一開始的單簧管演奏相當安靜,隨著弦樂逐漸加入,單簧管進入爆發狀態,吹奏著尖銳的高音及狂野的滑音。從這裡開始,在獨奏者蓋上及揭開面具之間,音樂也如同旅程般經歷一站又一站不同的情緒。《孔雀傳說》有著不同的版本;原始版本長約 35分鐘,千禧年版本約 12 分鐘,給單簧管、鋼琴及弦樂的室內樂版本約 20 分鐘,及給單簧管及錄音的兩種不同版本。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 47
J.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文/吳毓庭

莫札特在鋼琴協奏曲中,不斷翻新獨奏者「開始」的樣貌,貝多芬顯然也受到他啟發,在寫作小提琴協奏曲時,也打破慣例,讓獨奏者以裝飾奏加入,而不循往例演奏主題。後來越來越多作曲家都在協奏曲中加入獨特巧思,比如孟德爾頌直接捨棄了樂團前奏,提供小提琴在第二小節亮麗登場,使整體緊湊,西貝流士似乎也延續了這個「傳統」,在他生涯唯一一首協奏曲中,留下突出創見。

這首協奏曲完成於1904年,時間緊接在著名的第二號交響曲之後。兩首樂曲不僅直接反映出作曲家早期受到俄羅斯音樂的影響,旋律帶著綿延、憂傷的特色,西貝流士也特別留意主題間的關聯,預告他後來在交響曲中,獨樹一格的「有機」發展手法(整部交響曲僅由一個小動機自由發展而成)。

樂曲共有三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從兩部小提琴的顫動背景開始,細碎音色透出北國的冷冽。小提琴獨奏隨後以高潔姿態加入,慢慢地起伏會越來越劇烈,彷彿冰封融化,最後在裝飾奏後接進樂團過門。這段過門很特別,它預告著第二主題即將出現;這個「預告」手法將貫穿全曲,形成「主題從前面的元素慢慢生長」的獨特效果。

第二主題從低音管開始,獨奏承接後變得更濃烈;不過小提琴在演奏第二主題前,它的旋律(也就是第二主題的對旋律)又巧妙預告了呈示部結束段落的主題,以致接續的樂團總奏聽起來似曾相識,整體連結緊密。發展部同樣非常特殊,作曲家把篇幅完全留給了小提琴獨奏,自由奔放的裝飾奏表現出遺世獨立的氣概,這段炫技也讓人想起,西貝流士一度想成為小提琴家的渴望。

第二樂章「很慢的慢板」為ABA三段,木管前奏由第一樂章的主題變化而來(原本是下行,現在為上行),小提琴獨奏旋律,也包含了前樂章的音程特徵(比如三全音),整體充滿敘事氛圍。B段作曲家透過複雜的交錯節奏,將音響融合成濃稠得化不開的效果,最後才回到A段逐漸單純,從頭至尾宛如歷經一次漫長的回想。

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快板」融合了軍樂與舞曲風格。A段由定音鼓聲揭開序幕,隱約出現的效果擴大了畫面空間感。之後音樂進入分割成兩大拍的舞曲段落,管絃樂先奏出基本旋律,接著小提琴加入並開始變奏,帶來更燦爛的聲景。這些主題輪流再現後,樂曲便進入尾奏,由快速滾動的音群俐落作結。




▲本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3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孔雀傳說》


延伸閱讀

【MUSICO特別報導】聽、見魔幻:2023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閉幕音樂會《孔雀傳說》——專訪單簧管演奏家馬格努斯.霍爾曼德

2023衛武營國際音樂節_MUSICO_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