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冷冽之焰》拉開序幕的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俄羅斯復活節日序曲(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e, Op. 36)。此曲創作於1888年,內容取材自俄羅斯東正教禮拜儀式,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將此曲題獻給同為「俄國五人組」的穆索斯基與鮑羅定,並親自在聖彼得堡指揮首演。序曲旋律以一組名為《Obikhod》的古老俄羅斯東正教禮拜聖歌為基礎展開,是少數以五拍子節奏寫作的音樂段落,也是本曲的聞名之處。作曲家本人並非教徒,他在自傳中寫道自己「渴望重現節日中神秘而異教的一面,從陰沈、神秘的受難日轉變為無拘無束的復活節狂歡。」的確,此曲從古聖歌主題出發,走向熱鬧吵雜的節慶感,中間穿插有不少突出的器樂獨奏,包括小提琴、大提琴、長號、單簧管和長笛。是一首即使對東正教一無所知,也能輕鬆融入並享受俄羅斯特色的樂曲。
以序曲為音樂會的俄羅斯風情定調後,緊接著登場的便是由陳毓襄擔綱獨奏、普羅高菲夫的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此曲完成於1921年普羅高菲夫30歲之時,是他五首鋼琴協奏曲作品中最常被演奏的一首。此時的普羅高菲夫正赴美國闖蕩,已擁有成熟作曲技法的他,音樂時而幽默,時而高雅,有狂野不羈的一面,也有寧靜安詳的瞬間。各種元素與情緒信手捻來,融合了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現代元素,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聲音,並流露出張揚自負的性格特質。彈奏這首協奏曲對鋼琴家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考驗,迅速的音符、複雜的和弦和快速的音樂轉換,無不盡情展示著鋼琴的表現力。這首曲子在陳毓襄心中是永遠的回憶,當她在十一歲第一次以音樂童星之姿登台時,所演奏的正是這首高難度的鋼琴協奏曲。當年技驚四座的鋼琴神童如今已是演奏名家,時光成就的歷練與智慧讓她對音樂有更深沉的思考與設計,在舞台表現上也更加魅力四射。從第一樂章自由的行板—快板Andante – Allegro)到第二樂章眼花繚亂的變奏曲式(Tema con variazioni)再到最終樂章高度炫技的「適度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樂章表情千變萬化之間,有著一氣呵成的統整感,尤其是第三樂章中,樂團與鋼琴之間宛如激烈爭論的對話,同時考驗著樂團成員、指揮與獨奏者的平衡感,令人期待高市交與陳毓襄之間,藉由音樂敲打出的燦爛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