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星期六晚間七點半,國家交響樂團(NSO)將與榮譽指揮呂紹嘉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兩位俄羅斯音樂巨擘的經典作品。除了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帶有悲劇色彩的《C小調第八號交響曲》(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Op. 65)以及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如泣如訴的《無言歌》(Vocalise, Op. 34),此次音樂會更邀請到鋼琴家史蒂芬.賀夫(Stephen HOUGH)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的《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inor, Op. 40)。
▲指揮呂紹嘉(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賀夫是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不但是知名的鋼琴家,在作曲、寫作和學術研究上也有卓越的成果。英國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賀夫評為二十位「在世博學家」(Twenty Living Polymaths)之一。此外,2001年賀夫也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麥克阿瑟獎金(MacArthur Fellowship)的古典音樂演奏家。該獎金被外界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除了成就紀錄,更在意獲獎人的獨創性、視野及潛力。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賀夫的貢獻受到各界的認同。
在錄音上,賀夫亦有驚人的成績,除了是各唱片大獎的常勝軍,他的作品也是市場上的銷售寵兒。2004年,賀夫於音樂會現場完整錄製拉赫瑪尼諾夫的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此錄音2005年一出版,隨即成為海伯利安(Hyperion)唱片公司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唱片,並被BBC音樂雜誌如此評論:「在眾多一流的拉赫瑪尼諾夫錄音中,這個音樂會錄音完全脫穎而出。」
A: 我喜歡拉赫瑪尼諾夫的對位技法(Counterpoint)。不同於巴赫(J. S. BACH, 1685-1750)那種將每條旋律線以同等地位下去發展的對位,拉赫瑪尼諾夫的對位建立在和聲基調及音色上,為音樂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大家常認為拉赫瑪尼諾夫很會創作旋律,但假使他沒有以和聲來推動這種對位手法,他筆下的旋律就不會那麼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