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兩廳院秋天藝術節的邀請下,今年十月吉貝托・吉爾將為臺灣樂迷帶來他的告別巡迴演出——《擁抱》。吉貝托・吉爾曾說過:「我知道音樂將成為我的語言,我會透過音樂認識世界、帶我到其他地方,因為我知道音樂就在天地之間。」從小浸潤在充滿音樂的環境裡,成長的地方是巴伊亞州(Bahia)的首府薩爾瓦多(Salvador),這座城市除了擁有殖民色彩濃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嘉年華的所在地,其豐富的音樂文化,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UNESCO’s Creative Cities Network)選定為「音樂之城」(City of Music)。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讓吉爾能在多變的音樂類型刺激下,找到自己獨特且豐沛的音樂語彙。
吉爾從小便立志要當音樂家,創作生涯從六零年代開始至今,在六十多年的創作與演唱生涯中,總共累積發行多達六十多張的專輯。除了根植於成長土地的巴西音樂外,亦包含與西方主流音樂的對話和關於時下政治的批判。1967年,正當西方音樂的指標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發表了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先驅作品——《比伯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時,吉爾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當下的巴西音樂,需要做出改變!從1968年發行的同名專輯中,即可聽見他將巴西音樂,如巴薩諾瓦(Bossa Nova)、森巴(Samba)等融合了搖滾樂的元素,企圖呈現不同樣貌的樂風。同年,他和Caetano Veloso及當時幾位巴西歌手如Gal Costa、Tom Zé、Os Mutantes、Nara Leão等人一起製作發行專輯《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Tropicália: ou Panis et Circencis),專輯中他們透過音樂表達對當局的不滿與嘲諷,將六零年代的「熱帶主義運動」(Tropicália)〔註〕推向最高峰。
另一巴西傳奇歌手的維羅素(Caetano Veloso)與吉爾在巴伊亞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a Bahia)時相識,兩人相互欣賞同時也影響著彼此,隨即一起展開往後的創作演出。巴伊亞州現在的首府——薩爾瓦多——過去被稱為「巴伊亞」,是巴西音樂發展最重要的地方,擁有許多巴西傳統音樂,像是代表巴西的森巴音樂,也在巴伊亞設有專門學校且講求正統性,可見巴伊亞此地對於巴西音樂地位之崇高。吉爾也曾在訪談中說到:「無論是去了歐洲各國或亞洲日本等世界各地,最後我都會回到『巴伊亞』。」巴伊亞不僅只是一個孕育他的地方,也是他的鄉愁、他的生命。1969年他與維羅素,被巴西政府流放至國外,在離開前他寫下〈擁抱〉(Aquele Abraço)這首歌,歌詞字裡行間充滿著他對巴西的愛與道別,隨著1969年的專輯發行後隨即成了暢銷金曲。
他的《現場》(Quanta Live)專輯在1999年拿下第四十一屆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Best World Music Album),是吉爾指標性的一年,在這之後他仍維持大量豐沛的創作能量,演出足跡遍及全世界,2005年《電聲》(Eletracústico)更獲得了第四十八屆葛萊美獎「最佳當代世界音樂專輯」(Best Contemporary World Music Album)。他的作品融合了Bossa Nova、爵士、搖滾、雷鬼、Funk、Disco等音樂,透過音樂不斷的與世界主流音樂對話,並在2022年八十歲之際發行新專輯,繼續他的音樂之路。這位曾被巴西政府流放的音樂人,在回到巴西三十年後,於2003年被任命為巴西文化部長。這個角色的重大轉變,也為他的傳奇故事,再添新篇章。2016年里約奧運開幕典禮,他更是受邀擔任典禮壓軸演出的歌手。從流放到作為國家的代表,吉爾不僅代表一位成功的音樂人,更代表的是一個融合各式文化的巴西。
▲充滿愛的吉貝托・吉爾三代同堂演出(圖|國家兩廳院 提供)
吉爾的家庭總是充滿著音樂,近幾年的演出更多是與家人一起,是樂壇少見的三代同台演出。從2023年起,吉爾便啟動了他的世界告別巡迴演出,他向泰晤士報說:「我將繼續我的工作直到生命的盡頭。」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s)也在他的音樂會後發表:「他的演唱會曲目與去年演出重複不會超過六首!這位八十歲的長者,似乎還有更豐沛的能量蓄勢待發。」而他在澳洲雪梨演出前接受電視台SBS(The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的訪問提到關於告別巡迴的動機,他說:「我想要將生活的步調慢下來,但維持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吉爾也說到:「對於世界而言,透過音樂去了解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緊密聯繫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吉爾正在做世界的告別巡迴音樂會,但我們仍可期待吉爾與他的音樂,將透過不同的方式與世界交流。10月4日晚上七點半,吉貝托・吉爾將於國家音樂廳以音樂「擁抱」你和我。
〔註〕熱帶主義運動(Tropicália ):1960年代晚期在巴西所興盛的文藝運動,包含,也是近六十年來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運動。整體運動以詩人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 1890-1954)在1928年所發表的《食人宣言》(Manifesto Antropófago)所提出「文化吞噬」(Antropofagia)作為核心原則,呼應原本就多元豐沛的巴西文化背景,鼓勵以開放的姿態吸收各種文化樣貌,在不同時間與地點下,都能創造出獨特的巴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