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活動
古典音樂
爵士流行
傳統音樂
音樂戲劇
多元跨界
樂讀精選
特別企劃
觀點隨筆
品樂生活
新聞快訊
音樂共好
平台專區
登入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 穿越時光走廊 聆聽見證百年的音樂組曲
首頁
|
新聞快訊
|
藝文動態
藝文動態
樂器音響
綜合新訊
編輯特稿
人物特寫
特別報導
焦點專文
現場迴響
5
618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 穿越時光走廊 聆聽見證百年的音樂組曲
發稿單位/
文化部
文化部所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即日起推出「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及相關系列活動,今(30)日開幕式特別選在具音樂百年歷史意義的臺北市中山堂舉行,由張連昌薩克斯風四重奏樂團現場演奏,在臺灣民謠的樂音中為展覽拉開精彩序幕。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臺灣音樂發展與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及社會脈絡習習相關,當時身處日本殖民時期,為了爭取參政的自主權及迎接文化啟蒙的新時代,文協的倡議者之一蔣渭水創作了《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蔡培火則創作《臺灣自治歌》及《咱臺灣》,為最早描述臺灣景色與物產的在地主體性歌謡。
此外,早至1914年何阿文等客籍藝人遠赴日本東京錄製唱片留下臺灣現存最早錄音史料;1921-1922年日本學者北里闌在臺灣錄下島內原住民音樂;1920年臺灣第一位留日學習西方現代音樂的張福興創辦了臺灣第一個管弦樂團「玲瓏會」,1922年他更帶著風琴進入日月潭水社進行卲族音樂採譜與記錄;以及莊永明講述「以音樂回首臺灣文協100年」珍貴歷史影像與歌曲等等,都是臺灣百年音樂史上極其寶貴的紀錄。
蕭次長指出,這些影像與資料都在展覽中呈現,希望能透過這樣百年的回顧,邀請大家一起見證臺灣音樂的近代史發展,並透過交流與思辯,賦予臺灣音樂新的意義與啟示,激發下一個臺灣音樂一百年。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指出,此次特展選在臺北市中山堂別具意義,中山堂的前身臺北公會堂在日治時期就舉辦各類音樂表演,光復後更是各種藝文活動及市民集會舉行的重要場域,其中,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在這裡發表了〈蕃社姑娘〉、臺灣光復後的第一場西式音樂會「慶祝臺灣光復廣播音樂會」亦在這裡舉行,發生在中山堂的音樂盛事不勝枚舉。為梳理臺灣音樂一百年間的大小事,特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呂鈺秀擔任策展人,從宏觀的歷史脈絡來看臺灣音樂百年來的演進與改變,探究當中哪些事件及契機改變了臺灣音樂的型態,更蒐集音樂歷史上各種的臺灣第一,例如最早的本土錄音是客家民謠、最早的原住民音樂的採集、最早登上兩廳院的陣頭音樂、第一位得到金曲獎的歌手,以及周杰倫第一張唱片的介紹等等,展覽中呈現臺灣音樂史上許許多多的第一,讓大眾認識臺灣文化協會的啟蒙精神與臺灣音樂的重要性。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呂鈺秀教授補充說明,1921年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文化啟蒙的運動。它在音樂的面向上帶進來的是系統化、精準化的西式音樂,以及大眾化、商品化的現代流行音樂,這兩種音樂在這一百年來不斷地生根發芽,也逐漸的本土化、在地化。新文化觀點帶進來新的思潮、新的想法也影響到傳統音樂,同時也為傳統音樂帶來很多很多新的契機,這樣的改變都將可以在本次的展覽中細細品味。
傳藝中心表示,展覽現場除了展示傳藝中心蒐藏的相關音樂文物外,亦有來自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九天民俗技藝團、張連昌薩克斯風博物館等各界鼎力相助出借的珍寶,同時結合影像及音樂互動裝置,讓觀眾除了可以閱讀每則故事,亦可聆聽每首音樂片段,享受聽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特展自即日起至11月07日於臺北市中山堂2樓展覽室暨迴廊展出,展覽資訊及相關系列活動內容請參考活動網頁:https://reurl.cc/XWoOjR。
*圖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在國立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主任翁誌聰(左)陪同下參觀特展
最新新聞
【MUSICO焦點專文】極致美聲、絕佳場域——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男高音尤納斯.考夫曼,首登衛武營!
13
596
2025.02.21 / 音樂新聞 / 藝文動態
「你可以像神一樣唱歌,但除非觀眾感受到你對於音樂的熱愛,否則是無法打動他們的。」...
詳全文
叱吒國際樂壇譽滿全球的英倫琴聖 《保羅‧路易斯2025鋼琴獨奏會》臺灣巡演,重磅登場!
2
88
2025.02.21 / 音樂新聞 / 藝文動態
鋼琴大師阿爾弗雷德.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最鍾愛的傳人-英國頂...
詳全文
【熱門話題】21世紀歌劇男高音,在普契尼音樂找到自己的聲音——2024年留聲機古典音樂獎得主:強納森.泰特曼
12
758
2025.02.19 / 音樂新聞 / 藝文動態
2024年留聲機古典音樂獎得主—強納森.泰特曼(Jonathan Tetelma...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