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3|採訪‧文/
洪余昇
對於欣賞古典音樂的觀眾來說,當舞台的光影如同是一張張過往從記憶中逝去的老照片、每顆音符的流動就如同手上一頁翻過一頁的小說,加上音樂家們踩著佈滿落葉的舞台出場,當窸窸窣窣的腳步聲結束後就是一首首感人的音樂,這樣音樂會的場景不知能否想像呢?本次2022衛武營國際音樂節於4月16日即將為愛樂朋友帶來這樣一場特別的「王佩瑤《浮光流影》音樂會」,除了藉由音樂家們精湛的演奏將音符留存於觀眾腦海中之外,更將藉由擺設在音樂廳各個角落的箱式相機,記錄現場所有參與這段生命經歷的人,讓記憶留下可以握在手中的影像。
這場由鋼琴家王佩瑤策劃與發想的《浮光流影》音樂會,是受知名小說家吳明益暢銷作品《單車失竊記》啟發。鋼琴家王佩瑤表示: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家他很巧妙地將他其他作品的角色,或者是敘述的方式融入了他每一本小說裡面,也就是說他似乎都有埋伏筆,而讓我們在期待他的下一本小說出現的時候,都好像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我用這個結構來構思了這場音樂會的每一首曲子。」然而,對於如同《單車失竊記》那樣將盤根錯節的生命軸線中的「記憶」,如何化成音符、尋覓文學與音樂的全新面貌?在曲目的安排方面,鋼琴家王佩瑤在思索後於是從與鄉土最密切的作品出發,她說:
「就如同我在閱讀吳明益老師在這本小說當中所用閩南語、英語、日語、鄒族語等等,都需要大聲得唸出來才能體會他要表達真正的含義,所以這一場音樂會取材大多來自於東歐的作曲家,例如巴爾托克、高大宜等人,他們在當時都用了留聲機,去鄉間去採集民謠,再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這些曲目,我在讀譜時就對應如同我在讀小說時一樣。」所以她決定整場音樂會焦聚在東歐作曲家,例如楊納傑克 (L. Janáček, 1854-1928)、艾內斯科 (G. Enescu, 1881-1955)、高大宜 (Z. Kodály, 1882-1967)、齊瑪諾夫斯基 (K. Szymanowski, 1882-1937)、李蓋悌 (G. Ligeti, 1923-2006) 等人的作品。音樂會的曲目除了多首鋼琴獨奏之外,更邀請到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優勝得主小提琴家魏靖儀、菲律賓華裔大提琴家高炳坤等音樂家,聯手帶來精采的室內樂演出。
▲圖 2021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首演照片(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 鄭達敬)
除了舞台上透過投影呈現光影明暗的劇場氛圍之外,本次音樂會在製作上的亮點之一,就是邀請攝影藝術家在音樂會開始時,啟動各種箱式相機,記錄音樂會的片刻。鋼琴家王佩瑤表示:
「座落在不同的角落的這些相機,雖然都是捕捉70分鐘,因為他拍攝的角度不同,有一些是當天的聽眾,有一些是舞臺上面的演出者。到時候洗出來的照片,觀眾所取得的手洗的照片將會是來自於不同的角落,就像是一種行動藝術的音樂會。」她期盼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音樂會而已,而是當照片形成時,才是這個作品真正完成的時刻,讓觀眾們不只是來聽一場音樂會,更可藉由一張張照片化成握在手上的永恆記憶。
對於這次能夠受邀參加今年的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鋼琴家王佩瑤表示她感到非常榮幸:
「《浮光流影》是大概兩年前開始籌備與製作,而今年因為衛武營的TIFA有一個標題:跨越兩世紀的音樂,剛好也符合我這場音樂會裡面所選的19、20世紀的音樂作品,也是臺灣聽眾比較少接觸到的曲目。」此外,提到關於本次《浮光流影》音樂會想要帶給衛武營的觀眾什麼樣特別的感受,鋼琴家王佩瑤表示,除了想將這些曲目的作曲家所具備的民族風格,以及獨特聲響帶給觀眾之外,更希望藉由音樂會現場的各種投影、攝影......等等特別的手法,啟發現場觀眾如同在深海中的無限想像,她說:
「整場音樂會沒有中場休息,就好像要到深海裡面去潛水,大家先深深吸一口氣然後下潛,接著優游在海底70分鐘後浮出水面,你會發現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將會大大的不同,就如同剛剛在海底的那個世界也浮出了水面一樣,而你也會因為剛剛所看到的世界而有新的體驗與領悟。」
本次2022衛武營國際音樂節「王佩瑤《浮光流影》音樂會」要帶給觀眾的體驗是用心去感受彼此生命歷程,藉由音樂欣賞如同閱讀小說踏入別人故事那般去體會作者所要描繪的情感,在這過程中,當記憶化成了音符,音符同時也化成明亮的記憶。
▲主圖 鋼琴家王佩瑤。紐約時報、舊金山時報和華盛頓時報推崇「如詩人般的獨特風格和細膩的觸鍵,加上充滿張力的詮釋,是位傑出的音樂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延伸閱讀
【MUSICO特別報導】探索跨越百年的新鮮音響——2022衛武營國際音樂節《極致·純粹─魏靖儀與王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