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歷史、地理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音樂都有各自獨特的魅力。在各種風格中,情感濃烈、奔放的東歐及俄羅斯作品,一直以來都深受愛樂朋友喜愛。在5月30日星期四晚間七點半於臺北國家音樂廳,長榮交響樂團將在駐團指揮莊文貞的領銜之下,為樂迷帶來多首扣人心弦的斯拉夫經典之作。除了蕭斯塔科維契(D.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A大調節慶序曲》(Festive Overture in A Major, Op. 96)及柴科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1840-1893)的《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長榮交響樂團更將與2022年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大賽(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of Indianapolis)的首獎得主——黃凱珉(Sirena Huang),合作演出德沃札克(A. Dvořák, 1841-1904)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 Op.53) 。
▲指揮莊文貞與長榮交響樂團(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在小提琴協奏曲的領域裡,德沃札克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柴科夫斯基、西貝流士(J. Sibelius, 1865-1957)等人的作品相比,顯得較不為人知。之所以會這樣,可能和這首協奏曲坎坷的歷史有關。德沃札克在1879年完成此曲,並將之提獻給當時聲譽最高的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然而,姚阿幸是嚴謹的德奧傳統擁護者,在音樂品味上比較保守。他似乎不太喜歡德沃札克一系列打破傳統的創作手法,像是縮短第一樂章的結構、直接銜接第一及第二樂章等,因此,姚阿幸從未在公開場合演奏過此曲。或許是因為這樣,這首協奏曲也就在音樂史上被忽略了。聊到這首協奏曲的獨特性,黃凱珉說:「我記得初次學習德沃札克的小提琴協奏曲時,我馬上就愛上它了。它完全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協奏曲。動聽的旋律、豐富的情感變化、華麗的管弦樂音響……我當時很困惑為什麼那麼少人演奏這首作品。」
在欣賞這首協奏曲時,另一個值得觀眾注意的亮點,是黃凱珉演奏的小提琴——傳奇名匠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ù)在1739年製作的「柯查克」(Kortschak)。「柯查克」的名字源自二十世紀初期,購入這把提琴的奧地利小提琴家柯查克( H. Kortschak, 1884-1957)。在二十世紀末,義大利著名小提琴家烏吉(Uto Ughi)也曾擁有過此琴,並以它強而有力、獨特的音色灌錄了不少出色的錄音。聊到樂器,黃凱珉分享自己對於名琴的觀察:「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的音色精緻、細膩,像是勞斯萊斯這種豪華車款;瓜奈里的音色比較真實、粗獷,像是法拉利這種高性能跑車。」黃凱珉大約在一年半前開始演奏「柯查克」,對於這把琴短時間內出現的變化,她感到非常驚奇:「從第一天到現在,這把琴的音色已經完全不同了。它能夠忠實地反映出我的個性和品味。透過它,我能呈現出的音色和張力幅度很大,能演奏它、認識它真的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