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現場迴響】聲響不朽,記憶永存——聲學大師徐亞英逝世一週年紀念音樂會 - MUSICO

【MUSICO現場迴響】聲響不朽,記憶永存——聲學大師徐亞英逝世一週年紀念音樂會

16
1,092
2024.12.18|文/陳軒慧

如何讓音樂到達聽者的心中,是音樂家終身的課題,如果從建築的角度來說,就是聲學設計者的議題。建築聲學是物理、音樂、建築及科學的總和。早在音樂廳還未建成之前,就有許多人在建築的材質、觀眾席的坡度、舞臺的距離等條件中多方考慮、百般設計,今天的我們才有餘裕坐在堂皇的場館裡,欣賞迴腸盪氣的音樂演出。

花費八年時間建造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傑作,更是樂聲完美共鳴之所。這裡內部表演場館的卓越聲學規劃,得益於國際聲學大師徐亞英的精心設計。徐亞英自2007年起參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規劃設計,「盒中盒」的聲學概念,有效隔絕外部聲音與震動。其中衛武營葡萄園式音樂廳更是他一生聲學理念集大成之作。


▲衛武營葡萄園式音樂廳(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攝影:林峻永)

12月7日適逢徐亞英先生離世一週年,衛武營與徐亞英老師的家人共同策劃這場音樂會,由藝術總監簡文彬執棒,帶領高雄市交響樂團,以一系列大師鍾愛的管弦樂致敬這位永遠的摯友與至親。音樂會下半場首演徐亞英女兒徐卉為紀念其父親所全新創作的音樂作品《三水》,而紀錄片導演楊守義及徐亞英的孫女——視覺藝術家徐麥粒則各自以動態影片的方式,分別呈現徐亞英的聲學理念,與孫女記憶中的爺爺。


在大師傑作裡欣賞大師傑作

在徐亞英的巧思之下,衛武營音樂廳擁有全臺獨一無二的葡萄園式座席設計,即聽眾席環繞在舞臺四周。由於高頻樂器的聲音具有較強的指向性,舞臺前方的座位最多,兩側略少,後方最少。這樣的安排不僅拉近了聽眾與演奏者的距離,也讓直接音的效果更為明顯。

相較於傳統的鞋盒式音樂廳,葡萄園式設計避免了因座席排列過於狹長而導致的高頻與低頻聲音衰減問題。此外,根據「雙耳效應」的聲學原理(人耳利用雙耳聆聽,能增強對聲音方向與空間感的感知),音樂廳內的聽眾席採用倒梯形的矮牆包圍設計,讓座位區域更能接收來自兩側的反射音。這些反射音豐富了音樂的空間感,也進一步提升聆聽的臨場感與沉浸感。

「沒有音樂,建築成為一個瘖啞的空殼子。」音樂會由楊守義導演的影片《聲學交響曲:徐亞英的探索之旅》揭開序幕,影片中的徐亞英執著於聲音的每個細節:反覆測試聲響、調整設計,與建築師、工程師們不斷溝通,認真之餘帶著淡淡的幽默,正如旁人賦予他的外號「Mr. Why not」。



聆賞演出之時,觀眾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演出本身,而這部影片重新提醒我們「空間」的存在。正如音樂會是臺上臺下共同努力的結晶,場館的建造,亦是建築師、聲學師與工匠們付出心血得來。當我們坐在音樂廳裡,通過影片回望幕後的默默耕耘者,內心油然而生的是深深的感動。徐亞英先生的一生難以用簡單的語言概括,這部影片讓他的熱忱在每位觀眾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記。

影片結束後,音樂演出隨著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中充滿步伐感的「漫步」主題徐徐展開。觀眾雖然靜坐於席,心靈卻可隨著音符的腳步,與聲波一起在建築中漫遊。貝多芬的第四號與第七號交響曲,以及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恢宏壯麗的旋律震動著空間,像是音響學上的炫技。最後,德布西的《海》如同一場聲波的旅程,與衛武營流動的建築形態遙相呼應,讓每一位聽眾在聲音的擁抱中感受自然與建築的對話。大師仍在世時,是否也聽著這些音樂,遙想著該如何規劃設計,才能讓樂音以最美的姿態飄蕩在空間之中?


愛與日常 藝術語言的傳承

看完了他人眼中的徐亞英,聽完了他所喜愛的樂章。下半場帶領觀眾換個角度,用「家人」的眼睛看看這位聲學大師的日常與人生。在徐亞英孫女徐麥粒《回聲的源頭》裡,她以手繪圖像與家庭影片呈現自己的爺爺。在孫女的眼裡,徐亞英更多地是位平凡長輩——深愛妻子的丈夫,疼愛孩子和孫子的祖父。他在海邊揮動手臂活動身體,用相機拍下家人最美的笑容,與家人共享珍貴的時光。這一刻,徐亞英不再是聲學領域裡高深莫測的專家,他用愛與聲音構築家園,這溫暖開明的性格必定成為徐家家風的重要成份,讓他的家人通過藝術的語言,向觀眾繼續訴說溫暖有愛的家族故事。


▲《回聲的源頭》影片裡的手繪圖像(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由徐亞英女兒徐卉全新創作的作品《三水》,是一首融合數位電子與電影配樂守法的作品,三個樂章〈水的力量〉〈水的流動〉〈水的深沉〉分別描繪了水的三種樣貌。也呼應徐亞英曾說過的:「要如水一般,堅韌、靈活,又有深度……(Be like water, strong, adaptable yet with dept)」宛如與上半場的《海》遙相呼應,印象派的自然之水與電子音樂的抽象之水自有不同,卻仍有本質上的相似性。值得一提的是曲中加入了極具臺灣風味的月琴,衛武營的管風琴也在樂曲配置之列,當父親設計的管風琴在女兒的樂曲中奏響,那深沉的致敬與思念,自然直擊每一位聽眾的心。


▲簡文彬 & 高雄市交響樂團《聲學大師徐亞英逝世一週年紀念音樂會》(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據徐亞英學生鄭傑元表示,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徐亞英生命後期最滿意的作品,2018年啟用,直至2023年10月21日以果陀劇場的舞台劇《冒牌天使》進行歌劇院聲學測試,終將五年牽掛於心的衛武營全部廳院滿場聲學測試完成,彷彿是以此作為生命的圓滿總結,成就了臺灣的表演藝術,就此與人間告別。於是當我們坐在音樂廳欣賞演出,每個稍縱即逝的聲波,都成了徐亞英的無形遺贈。一個人要做到些什麼,才能永遠被後人記住呢?離去並非結束,人的精神可以像水般滲透音符與空間,流動在觀眾的心中,更在每一位曾與他合作、受他啟發的人心中生根發芽。徐亞英先生令人難忘之處也許不在宏大設計中的主導地位,而是在渺小微物之間細察紋理,堅守對人性、建築、美學的基本價值,讓我們在無數細微的瞬間,感受到生命最純粹的共鳴。


▲主圖 聲學大師徐亞英(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