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文/
李育潔
由臺灣的創作型打擊樂團「自由擊」製作的《20伍零》,將在4月14至16日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20伍零》劇情設定在架空的未來世界:三名工廠工人碰觸到各種來自一百年前的物件,透過物件帶出的聲音,找回1950年代被遺忘的記憶。《20伍零》使用了大量的擬音效果與音響、成音技術,演出現場會提供耳機,讓每個觀眾擁有相同條件的「立體環繞音響」。欣賞過程中,觀眾需依照字幕提示配戴或拿下耳機,在不同的音響狀態下體驗這個製作。
三位演奏家朱純瑩、劉冠萍及葉柏岑為測試現場收音回放及耳機,特別提前在3月26日下午,舉行《20伍零》的音響測試場,並在測試場後聆聽與會觀眾的心得,讓他們得以在技術部分根據回饋調整,繼續探索更好的聲音呈現方式。我很榮幸代表MUSICO參與了測試場,搶先體驗了自由擊用聲音為觀眾打造的時光機。
這次的測試場雖然只演出全劇的其中三個片段,但整個過程令我印象深刻。劇場的舞台像是賽博龐克世界中被忽略的底層社會場景,除了科技感,也有種墮落、被拋棄的滄桑。在此,工人們發現的空襲警報器忽然轟鳴大作,緊接著三位演奏家在台上透過不同物件製造出砲彈爆炸、戰鬥機呼嘯而過等戰場的聲音。而後,鋼琴演奏的禁歌,搭配上文字書寫、破門而入、拷問逼供......在聲音的帶領下,時空來到了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葉柏岑在此一人分飾多角,無論是警察還是嫌疑犯,他快速切換身份、腔調及情緒,精湛的演技令人佩服。
下一個發出聲響的是來自美國的麻布袋,伴隨著爵士樂的曲調,各式各樣的聲音忽然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宛如俱樂部、餐酒館的場景:用餐、開香檳、打撞球、玩吃角子老虎機......。在這個段落,腦海中出現了許多過去看過的電影場景。在熱鬧的氣氛下,愛德華・霍普 (E. Hopper, 1882-1967)《夜遊者》 (Nighthawks) 這幅畫忽然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也正是這個瞬間,我清楚意識到「其他觀眾的腦海中可能和我勾勒出不一樣的場景」,因為這幅畫有些孤寂、疏離的氣氛,和表演當下的音響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它是從我自己的記憶深處冒出來的,而這也正是我覺得《20伍零》有趣的地方。
《20伍零》透過聲音喚起大家對時代某些共有的記憶,然而每個人擁有的回憶是不同的,對歷史世界的視角也不一樣。所有聲音都有故事性,但觀眾卻可以賦予它們非常個人化的想像、解讀空間。同樣是戰場,有些人可能看到《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的畫面, 有些人可能想到《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的場景。《20伍零》透過時代的聲音和故事,挖掘出我們屬於每個人獨有的記憶。
在這個演出中,另一個令我大為讚嘆的是朱純瑩、劉冠萍及葉柏岑對整個製作整體性的掌控。除了鋼琴、木琴這些傳統打擊樂器,舞台上的物件多到宛如五金行:腳踏車、水管、塑膠桶、藍白拖......。他們不但需要在適當時機找到正確物品使其發出聲音,還需配合劇情移動到台前的麥克風,以不同的距離講出台詞。在觀賞中,我曾嘗試拿掉耳機體驗現場實際的聲響,不同於耳機裡立體、完整的聲音,舞台上的聲音在沒有調整的狀況下,有時候顯得比較破碎。由此也可以想見,三位在台上的演奏家需要對整齣作品有多高的掌控力,才能讓耳機裡的聲音達到如此完美的效果。
這是一個讓你可以自由以各種角度切入欣賞的製作,有時候像在看電影,有時候又像聽廣播劇;台上的演奏家像在幕後,但他們確實也在幕前。《20伍零》打開的時空膠囊不只存在於1950年代,閉上眼睛我們似乎回到過去,睜開眼睛彷彿來到未來,覺察自己時我們則專注在當下。透過視覺及聽覺,自由擊刺激著觀眾的感官,帶我們看見埋藏於心底深處,不同時空的故事。
▲主圖 臺灣創作型打擊樂團「自由擊」,由左至右:朱純瑩、劉冠萍、葉柏岑(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3TIFA 自由擊《20伍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