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焦點專文】經典名曲交輝,大師風采互映——莫羅、凡格羅夫與TSO - MUSICO

【MUSICO焦點專文】經典名曲交輝,大師風采互映——莫羅、凡格羅夫與TSO

18
3,179
2024.04.03|文/李育潔

「凡格羅夫的演奏富有溝通性、色彩多變、技術上近乎奇蹟。他演奏時誘人的豐富性,形塑出他獨特的音色。」——星期日泰晤士報,英國

若要討論當代最頂尖的小提琴家,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毫無疑問會成為許多樂迷心中的首選人物。2022年底,凡格羅夫驚喜訪台,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下簡稱TSO)合作演出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讓許多愛樂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2024 TSO名家系列」四月的兩場音樂會中,臺灣樂迷很幸運能將再次一睹大師風采。在4月13日及17日晚間,指揮莫羅(Ludovic Morlot)將攜手凡格羅夫與TSO,分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奏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的小提琴協奏曲。同場音樂會還將帶來西貝流士的《黃泉的天鵝》,以及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第四號交響曲,觀眾除了能欣賞到北國經典的管弦樂作品,亦能體驗到德奧正統交響曲的魅力。


▲凡格羅夫2022年演出照片(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1974年出生於蘇聯的新西伯利亞(Novosibrisk),凡格羅夫自小便展現了驚人的演奏天賦和意志力。五歲開始習琴的他,只花了五年時間,就在十歲贏得第一場重大的比賽——「利平斯基與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K. Lipiński and H. Wieniawski)。接著,他又於獲獎後五年,奪得「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大賽」(Carl Flesch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首獎。對於這段經歷,凡格羅夫曾於專訪中說:「音樂是我夢想的通行證,是我走出蘇聯的工具,我想要看看這個世界,為此,我付出一切!」誠如他所說,自1990年獲獎後,各種演出、錄音的邀約接踵而來,世界也在他眼前展開。1997年,凡格羅夫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親善大使(International Goodwill Ambassador of UNICEF),成為史上第一位任職於該職位的古典音樂家。在擔任親善大使期間,凡格羅夫為烏干達、科索沃、泰國等地的兒童演奏,演奏足跡深入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即便已成為知名的演奏家,對音樂的熱情與好奇心,使凡格羅夫繼續孜孜不倦地學習。除了研究早期音樂、巴洛克音樂和爵士樂,受到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和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 b. 1942)影響,凡格羅夫也開始學習指揮,並於2014年取得指揮學位。對於指揮帶給他的影響,凡格羅夫曾說:「身為指揮,你在總譜上看到管弦樂和獨奏之間的關係。此刻,你不能只是以小提琴家的身份橫向思考主旋律了,你必須感受到樂譜上垂直的關係。指揮幫助我透過不同的角度、色彩、光線來觀看作品。在演奏協奏曲時,我和樂團的關係變得像室內樂一樣;而在演奏室內樂時,我又感受到了管弦樂的特質,你必須在心裡重新設計、安排它,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此次,凡格羅夫來臺要演出的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深受愛樂朋友喜愛的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此曲創作於1904年,是西貝流士唯一留下的協奏曲作品。在成為作曲家前,西貝流士曾立志成為小提琴家,花費許多心力鑽研小提琴。熟稔這項樂器的他,在這首作品裡寫下許多高難度的技巧,不管在二十世紀初期還是今日,都對演奏家帶來極大的考驗。傳統協奏曲常讓管弦樂團以「背景」般地伴奏音型,優雅地烘托獨奏。但西貝流士卻改以充滿戲劇性、激動、狂暴的音型突顯小提琴。同時,更在第一樂章以篇幅龐大的小提琴裝飾奏(Candenza)取代奏鳴曲式(Sonata Form)當中的發展部(Development),打破了德奧過去建立的協奏曲傳統。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此曲無論是聽覺上還是結構上,都有著難以取代的獨特性。

除了像凡格羅夫這般頂尖的獨奏家,「2024 TSO名家系列」也邀請了數位享譽國際的指揮家。此次要與凡格羅夫一同演出的莫羅,因其熱情但又不失優雅的指揮風格,受到各大樂團青睞。除了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c)、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倫敦愛樂(London Philharmonic)等歐洲樂團,他更深受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等北美頂尖樂團的喜愛。而在他擔任西雅圖交響樂團(Seattle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的八年內,他不但設計了許多創新的音樂會節目,更與大量的當代作曲家進行合作,演出、錄製了許多精彩的作品。截至目前為止,莫羅與西雅圖交響樂團已經共同發行了多達十九張專輯,其中更有三張得到葛萊美獎(Grammy Award)的五項提名,並成功贏得兩次殊榮。如今,除了擔任西雅圖交響樂團的名譽指揮,莫羅也自2022年九月開始,接任巴賽隆納交響樂團(Barcelona Symphony Orchestra)的音樂總監。


▲巴賽隆納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莫羅(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在這場音樂會中,莫羅精心挑選了西貝流士的交響詩《黃泉的天鵝》來呼應小提琴協奏曲。在西貝流士的創作生涯中,芬蘭史詩《卡雷瓦拉》(Kalevala)為他帶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書中的英雄、大自然,還是文字帶出的音韻,皆讓西貝流士對芬蘭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體悟。他多次以《卡雷瓦拉》為靈感創作,留下像是《庫勒沃》、《藍敏凱寧組曲》、《波赫約拉的女兒》、《塔比歐拉》等作品,而《黃泉的天鵝》則為《藍敏凱寧組曲》當中的第二首樂曲。此曲描寫芬蘭傳說中,英雄藍敏凱寧到地獄捕捉天鵝的場景。西貝流士以英國管動人的音色,象徵在冥河上啼叫的天鵝。此曲優美的旋律和神秘、迷人的氛圍,使它經常被獨立出來,單獨於音樂會中演奏。

音樂會的下半場,莫羅將以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帶樂迷從北國回到西歐大陸,體驗布拉姆斯將德奧傳統推至顛峰的集大成之作。在1830年之前,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九大交響曲」已然將交響曲這類曲種,推升至殿堂級的偉大高度。在眾人試圖打破框架、找尋新語彙的的十九世紀末,布拉姆斯證明,即便以傳統的形式、對位手法與和聲結構進行創作,他仍能繼續深入挖掘交響曲的可能性,傳達深刻的信念。第四號交響曲最令人驚奇的,莫過於第四樂章的古老曲式——帕薩卡雅舞曲(Passacaglia)。這個樂章似乎象徵了布拉姆斯對巴赫(J. S. Bach, 1680-1750)的致敬,他以巴赫第150號清唱劇中的夏康舞曲(Chaconne)低音為主題動機,創作了三十個變奏,展現了深厚的對位技術。樂評家漢斯利克 (Eduard Hanslick, 1825-1904) 曾說:「這部作品就像一口黑井,當我們花越長的時間研究它,就會發現裡面有更閃耀的星光反射回來。」〔註1〕在這首交響曲之後,布拉姆斯除了在1887年創作《給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雙重協奏曲》,就再也沒有寫下任何管弦樂作品了。我們可以想見,布拉姆斯或許已將自己對於管弦樂作品的想法,完整表達於第四號交響曲中。

不管是凡格羅夫與莫羅,這兩位當代名家在舞台上帶來的音樂風采,還是已故作曲家西貝流士及布拉姆斯,透過作品傳遞的深遠內涵,在4月13日及17日的音樂會中,相信樂迷朋友必定能獲得豐富、深刻的聆賞體驗。

〔註1〕Hanslick, Eduard. Pleasants, Henry ed.. Music Criticisms 1846-99, Eduard Hanslick.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3) 243–245.

▲主圖 當代頂尖小提琴家凡格羅夫(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4 TSO名家系列】莫羅、凡格羅夫與TSO

TSO_0413-17莫羅、凡格羅夫與TSO_banner_MUSICO專題尺寸_1000x380_

最新新聞

LKO represent 2017 photo-Dmitrij Matvejev_

【MUSICO焦點專文】小國大聲音:立陶宛國立室內樂團與2024南國音樂節

10
238
2024.11.27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波羅的海三國(Baltic states)——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與台灣...詳全文
TIFA記者會合照_

2025台灣國際藝術節 看世界也看臺灣的繁花饗宴

2
43
2024.11.27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2025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邁入第17屆,昨(26)日公布了18檔精彩節目...詳全文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_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重生》導聆式音樂會引領聽眾穿越當代與經典

1
57
2024.11.26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流行歌曲可以被翻唱改編重新傳唱、老屋可以被改建翻新煥發新生、古著可以被重新穿搭變...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