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臺灣在哪裡?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專訪演員及音樂製作Debby王思雅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臺灣在哪裡?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專訪演員及音樂製作Debby王思雅

18
3,778
2024.03.21|採訪‧文/李育潔

對於臺灣的外交處境,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瞭解多少?是否關心?總是以「素人」的真實情感掀起劇場旋風的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獲2024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邀請再度來臺,將帶來由國家兩廳院與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共同製作,專為「臺灣」量身打造的全新作品——《這不是個大使館》。4月12日至14日連續三天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透過真假虛實錯置的劇場,帶領觀眾直視臺灣特殊、敏感、複雜的政治處境。

成立於2000年的里米尼紀錄劇團,由三位畢業自德國吉森大學應用劇場藝術學系(Institute für Angewandte Theaterwissenschaft an der Universität Gießen)的藝術家——賀爾歌達.豪克(Helgard Haug)、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及丹尼爾.威哲爾(Daniel Wetzel),共同組成。時而單獨創作;時而以兩人或三人的方式編導,里米尼紀錄劇團的三位導演投入各自有興趣的議題,以有機的交互組合將他們獨特的觀點轉換為戲劇。除了強調劇場與觀眾的互動性及科技的運用,里米尼紀錄劇團更經常捨棄專業演員,改與生活中不同領域的素人合作。透過這些「日常專家」在舞台上的真實與再現,展現「紀錄劇場」的魅力。此次編導《這不是個大使館》的史蒂芬.凱吉,目前在臺灣已發表過多部作品,包含:《遙感城市》(臺北藝術節,2017、18年)、《高雄百分百》(高雄衛武營表演藝術中心,2020年)、《恐怖谷》(國家兩廳院秋天藝術節,2021年)。



《這不是個大使館》邀請了三位來自臺灣的素人演員——退休外交官吳建國、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來自珍奶世家的爵士鐵琴演奏家Debby王思雅——以他們真實的故事、情感、觀點,探討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其中,Debby的家族是全世界最大的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伯思美企業。從外公最初經營的小酸梅湯攤位開始,她的父親以手搖茶飲文化,帶著臺灣走向全世界。自己則曾赴奧地利國立維也納表演藝術音樂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就學,並在2018年前往美國波士頓於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研讀爵士鐵琴及爵士作曲。近年除了活躍於歐美,更於2021年受邀在兩廳院夏日爵士ONLINE演奏鐵琴獨奏。這次,她除了擔任演員,同時也為這齣劇製作音樂。



在紀錄劇場裡,素人演員將自己的故事搬上舞台。那麼,這些角色和現實世界是否有差異?談到舞台與真實的差異,Debby笑著說:「最初我以為我真的只要『演自己』就可以了。但在紀錄劇場中,其實操作方式比較像是『故事來自於我』,但『要怎麼詮釋』又是另一回事。現實中,我的個性更為強勢、直接,基於各種考量,在舞台上的『我』則看似比較被動。不過,我們何嘗在某些場合不是在演戲給別人看呢?」

這次為《這不是個大使館》所製作的音樂,是以極簡音樂(Minimal Music)為主軸,Debby希望透過聲響堆疊的方式,呈現更多故事及情感上的複雜度。聊到創作方式,她說:「這次劇中的音樂大多是導演或音樂組的製作人給我一個情緒、方向,再請我在排練中揣摩給他們聽。」、「除了作為演員上場,我同時也必須演奏、編曲。過程中,我邊即興邊嘗試,上台可能也會依據現場演出的步調,臨時即興、調整,所以某種程度上我有了整場劇的聲音掌握權。同時,跳脫了原本的樂器,這次是除了電子鐵琴、寶特瓶、紙箱,以及一些小打擊樂器,還加上循環效果器(Loop Station)。這對我算是全新的領域,我自己都還在習慣,但同時也很享受跳出舒適圈的感覺。」

為了更貼近作品的背景,在前往歐洲排練前,她特地先在臺灣做了一系列的田野錄音(Field Recording),同時,也積極學習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研究臺灣音樂從戰前到戰後的演變。「劇中有一幕提到了臺灣的禁歌,正是我和導演溝通時,堅持希望他能寫進劇本的內容。對我來說,這些歷史演變其實很明顯地體現在文化上,不論是歌詞選用的語言,或是配樂、演奏方式……都在反射當時的政治、歷史環境,而我希望藉由演奏呈現出這些時空背景。」Debby分享。作為音樂家,她如何看待音樂在戲劇中扮演的角色呢?「音樂除了是幕與幕之間的黏著劑,同時也具有很多戲劇的象徵性,例如:塑膠瓶不但代表著陪伴許多人成長的『Made in Taiwan』塑膠玩具,同時也象徵了珍珠奶茶的外帶杯。當然,音樂也有放大情感的功能,算是個讓觀眾更能有共感的媒介吧。」在聊到音樂製作的過程中,她也說:「有趣的是,導演史蒂芬其實不喜歡爵士樂,但我卻是爵士樂手。可以想見,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兩個人在各種嘗試上都激烈地溝通著。我想,這也是某種外交的過程吧!」


▲《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及音樂製作Debby王思雅(圖|國家兩廳院 提供)

Debby坦言,因為在國中時就出國留學,因此參與《這不是個大使館》就像在重修歷史學分。透過這個製作,她對以往不熟悉的外交領域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外交除了是國與國檯面上的交流,更牽涉背後龐大的政治利益,複雜的程度往往超越大眾的想像。「因為認識了劇中的郭家佑,我才知道還有所謂的『數位外交』,而這也屬於我們未來將面對的資訊戰領域。」此外,她也提到:「在做家族調查的過程中,才意識到自己的父親是如何在八零年代,一步一腳印帶著一卡皮箱去認識各國的合作夥伴,而這些足跡也變成了『臺灣製造』的證明。我這才了解,原來除了政府單位的交流,『外交』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

談到這齣劇想傳遞的訊息,她說:「《這不是個大使館》用小人物的故事帶出各種歷史的面向。對我來說,如此多不同的聲音卻能夠同時存在,是一件很美的事。我自己很喜歡我的國家——臺灣,不管是在各種面向上,還是政治、外交議題的複雜上,我希望能透過這齣劇的巡演讓各國觀眾更暸解臺灣。」

身為音樂人,今年2月24日Debby才剛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甘 Aftertaste》。這張專輯中的兩首曲子——〈離開〉和〈大醉八仙〉,也悄悄地被她置入於《這不是個大使館》中。「當然!因為我本身是有雙重身分的。我畢竟還是一位演奏家,因此仍然希望觀眾踏出劇院後,我的音樂能持續迴盪在他們腦海中。」她笑笑地說。



4月12日至14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讓我們一起跟著來自不同外交領域的「日常專家」,以及Debby的音樂,思考臺灣的存在,探索這片土地與世界的關係。


▲主圖 《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及音樂製作Debby王思雅(圖|© Claudia Ndebele、國家兩廳院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4TIFA 國家兩廳院✕瑞士洛桑維蒂劇院——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

0412-14這不是個大使館_1000x380

最新新聞

5D3B7011_

【MUSICO特別報導】穿梭書香音符間——國樂&歌劇《時光飛行書店》2025桃園市國樂團新春音樂會

20
643
2025.01.17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桃園的某處街角,座落著一家小小的書店,各式各樣的書本在這裡流通,形形色色的人們在...詳全文
jtgmm1641283568537

【MUSICO特別報導】天際線上的爵士夢——Skyline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 20周年音樂會

21
1,819
2024.12.26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縱橫臺灣的Skyline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滿20歲了!自從2003年成立以來,S...詳全文
梅第扬6

【MUSICO特別報導】在舞台上,我可以不是梅第揚,因為我成為音樂的一部分!

13
1,650
2024.12.11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英國音樂除了有高貴、優雅的氣質,帶有民謠感的旋律及獨特的和聲色彩,彷彿帶聽者看見...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