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音符之旅,心靈之歌:《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音符之旅,心靈之歌:《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

15
181
2025.04.15|採訪‧文/陳軒慧

當音符串起旋律的線,我們就循著它找到生活的意義。《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第三回,以「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為題,鋼琴家程伊萱與她的音樂夥伴們再次透過多元的編制與選曲,帶領觀眾回歸音樂的「歌唱」本質。臺中場將於5月8日晚間七點半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登場,臺北場則於5月31日晚間七點半於國家兩廳院演奏廳舉行。期待舊雨新知齊聚一堂,體驗最純真、自由的歌韻流動。

在過去兩場與伊萱的訪談中,大家都能看見伊萱對於歌唱藝術的深深喜愛。在這一次的音樂會裡,聲樂的角色更加醒目。程伊萱表示:「當我們什麼樂器都沒有的時候,你會用你的聲音唱歌給小孩聽、唱給你愛的人聽。『歌唱』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我想要藉由這次音樂會頌揚(celebrate)歌唱這件事,因此才有了這次的音樂會。」

雖然名為頌揚歌唱,伊萱所說的「歌唱」並不限於聲樂作品。人聲是最自然原初的樂器,「接近人聲」的質感與表情,總被視為器樂表現的最高境界。音樂術語cantabile指的便是器樂模仿歌者的語氣與音樂表情,「如歌般」的表現風格。到了強調情感與自我表達的浪漫時期,器樂模仿人聲的手法變得更為細膩,透過器樂奏出突破語言與文化的音樂。〈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反映出音樂家站在舞台上僅此一次、全力以赴的演出心情,在選曲上則順著時代,從古典、浪漫一路往現代曲風前進,沒有太多花俏的技巧展現,宛若低語的詩,展示最單純直白的內心世界。

本場音樂會的第一首曲目:莫札特的E小調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4,雖是古典時期作品,卻也有著歌唱般的旋律線,形式簡潔、情感豐沛,展現莫札特音樂中少見的哀愁與深沈。

「這首曲子沒有太多困難的技巧,相對於其他經典的小提琴曲目,它的譜面看起來很乾淨,但是莫札特的東西就是難在這裡,你必須很真誠地面對自己。如何用最真誠的演奏去感動觀眾,這反而是最難的。」小提琴家陳仕杰如此分享。

▲小提琴家陳仕杰(圖|歐普思音樂藝術 提供)

「莫札特就像照妖鏡,會把你心裡的東西毫無遮蔽的顯示出來。」程伊萱對陳仕杰的看法表示贊同,女高音黃莉錦也補充說:「在歐洲的時候,我有許多歌者朋友都害怕唱莫札特的作品。一唱下去,你技巧好不好、身上幾兩重,馬上無所遁形。」

▲女高音黃莉錦(圖|歐普思音樂藝術 提供)

創作這首奏鳴曲的當下,莫札特正值人生低潮,面對著巴黎冷淡的音樂環境,母親也在此期間病逝,這些重量滲透在作品之中,使它成為莫札特唯一一首以小調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然而天才的光芒並未因此黯淡,渾然天成的音樂直覺將情緒化為音符,用最少的語言,道出最深沈的情感。是古典時期難得一見、直指心靈的動人篇章。

接下來的曲目是德國作曲家史博(L. Spohr)的《六首德文歌曲》,為少見的鋼琴、單簧管與女高音編制。單簧管的高低迴旋與女高音的柔美、鋼琴的多變相互輝映,每一首歌曲都自成一個小小世界,兼具詩意與室內樂的精緻美感。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史博的偶像正是莫札特。」女高音黃莉錦特別補充。如果仔細聆聽,《六首德文歌曲》確實與莫札特知名的室內樂作品《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有著相似的性質:兩位作曲家都將單簧管視為「人聲化」的樂器,極力展示它溫暖如人聲的抒情性。單簧管演奏家劉凱妮表示:「雖然身兼小提琴家的史博經常在作品中帶入小提琴技巧,但《六首德文歌曲》並沒有太多高深的炫技,只是用符合歌詞的旋律,不浮誇地表現音樂。我也能輕鬆地想像出作曲家利用單簧管的特性,模仿出諸如鳥鳴、伸展身體等非常有畫面感的場景。」

▲單簧管演奏家劉凱妮照片(圖|歐普思音樂藝術 提供)

針對下一首曲目,程伊萱再次展現她對音樂獨有的觀察力:「布列頓的聲樂作品《在這島上》,聽起來就像摩羯座寫給這世界的寫實劇。」全曲共五首歌曲,風貌從諷刺、詩意、憂鬱到戲謔不一而足。音樂語言精緻,鋼琴部分更與人聲相互對話、共構詩意空間。布列頓也將1930年代歐洲政治、社會與個人心理的動盪感反映在音樂中,它所蘊含的不只是藝術的光芒,更觸及對自由的渴望與現實的凝視——對於生活在台灣這座島嶼的人民而言,更能激起某種難以言說的共鳴。

音樂會的尾聲,由兩部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收場。拉赫瑪尼諾夫:〈無言歌〉與《六首羅曼史》。前者是沒有歌詞的詠唱,後者則是出自普希金等人的詩作。《無言歌》原本是為女高音與鋼琴所作,並且無歌詞,最著名的版本之一就是將其改編為小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形式。加強了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的對話,無言旋律訴說著深刻的情感和微妙的情緒。明明什麼也沒說,又像是什麼都說盡了。《六首羅曼史》則同樣擁有感傷的色彩,旋律如絲般流動在鋼琴與女高音之間。黃莉錦表示:「它給人一種很冰冷的感覺。有時候和弦的使用也不那麼規矩,必須在樂譜上再三確定。甚至有時候覺得我的旋律線條其實沒有這麼豐厚,可是等到和伊萱合在一起,我們馬上變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一切的不確定感都合理了。」

音樂得以進行至此,倚靠的是演奏家們相互配合的默契。本次與伊萱合作的演奏家們都是第一次與她共演,所有人一致認同伊萱是一位心胸開闊的合作對象。「她是個Open Mind的人,對事情沒有成見,無論什麼都可以討論。」單簧管演奏家,同時也是程伊萱國中同學的劉凱妮如此表示。程伊萱則直言:「我很愛室內樂這件事情,不管是他的曲目也好、和朋友在一起這件事也好,所以喜歡用這個形式。」

▲本場演出特別安排知名廣播主持人邢子青,以生動解說引領觀眾一起探索樂曲的奧秘。(圖|歐普思音樂藝術 提供)

對音樂有所了解的朋友,或許都曾聽過老師們的叮嚀:「要用唱的!」但這個「唱」,也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小提琴家陳仕杰表示:「總是要隨著長大,面對生活周遭的變化,還有更複雜的情感,從更多歌手的演唱中獲得感動以後,才慢慢懂得原來老師說的「唱」指的是這樣的東西。」

單簧管演奏家劉凱妮則說:「『唱』是自然情緒的流露。我都對孩子說你們喜歡唱動漫、唱流行歌曲都好,所有的音樂,你都可以唱唱看。然後告訴他們這些古典音樂,其實也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情歌,從幾百年前到現在,愛都是一樣的,浪漫也是一樣的。」

音樂無法預測明天,但它總能照亮今天。當最後一個音符在空氣中緩緩落下,觀眾未必記得每個音高,但一定會記得那一刻自己曾深深被觸動——那,就是「沒有明天的唱吧」真正的意義。


▲主圖 旅美鋼琴家程伊萱於2024年《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II 我愛你的各種樣貌演出照片(圖|歐普思音樂藝術 提供)


|採訪後記|

為了讓本次音樂會更具意義,鋼琴家程伊萱將會特別捐出兩場演出總票房收入的10%,支持台灣唯一的醫療小丑組織「紅鼻子醫師 」。這群充滿創意的醫療小丑透過即興表演、音樂和遊戲,為住院的小朋友及醫護人員帶來歡笑與療癒。透過藝術回饋社會的力量,也完美詮釋了音樂會主題——「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為生命注入希望與溫暖。


節目資訊與購票

《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


延伸閱讀

〔樂曲解說〕《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唱吧!沒有明天的唱吧!〉

【MUSICO人物特寫】音樂之愛,赤子情懷——鋼琴家程伊萱

0508&31伊萱與朋友們系列音樂會_1000x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