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採訪‧文/
陳佩珊
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研究植物的能力,發現植物不僅會學習、聆聽,甚至還會抵禦攻擊。其實早在19世紀末,印度著名的科學家兼植物學家——波斯(Sir Jagadish Chandra Bose, 1858-1937)就發現讓植物沈浸在柔和的音樂中,會生長得比較快速。除了對聲音極度敏感,他也發現植物有疼痛的感知。音樂界也有許多前衛的實驗先鋒,為植物創作出專屬於它們的音樂,試圖搭建人與植物間的隱密對話與友好和平共鳴。2023臺北藝術節將邁入第25週年,以非人類中心為觀點,策劃一場名為
「萬物運動」的生活文化參與式藝術節,其中從8月5日起連續四個週末晚間6點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頂樓花園安排
《給植物的音樂會》,在策展人林人中帶領下,邀請四組藝術家分別呈現
《植靜派對》、
《表植趴體》、
《植物連結聲波浴》及
《玉山是一個處理器》各具特色的草本演出企劃,用音樂將生命萬物連結,透過頻率共振讓這個有機時空被溫暖包圍,也讓我們從五感六覺開始,探索自然萬物存在的意義,體會生命的無限可能。
策展人林人中表示,今年臺北藝術節以「萬物運動」為主題,是期盼引領觀眾領略在歷經三年的疫情之後,能夠跳脫人類的本位主義,轉而從「非人」的萬物角度來看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因為原本人類自認以「人」為中心的世界運轉在疫情時是失效的,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檢視人類與生態系統的關係。林人中說:
「當我們在處理『萬物運動』的概念時,並不是將人類與大自然分開處理,而是將人類的視角當成是大自然生態系的一部分,與其他生物都是彼此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在這概念之下最先提出的活動策劃就是《給植物的音樂會》。」因為植栽是現代建築很重要的部份,北藝中心在建立時除了周遭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當初建築師更是將頂樓規劃成一座空中花園,於是林人中當初規劃藝術節時針對團隊所倡議「生態藝術」、「非人類視角中心轉向」,就特別留意到要對於這頂樓尚未對市民朋友開放的空中花園做些什麼,於是就引進了不同樂風、對植物都很有興趣的四組藝術團隊連袂登場,將原本人類耳朵所習慣的音樂會模式轉向給植物,他表示說:
「植物再也不是背景而是主角,不只做音樂給植物聽,甚至透過科技儀器讓我們聽見植物的聲波、植物彼此之間的溝通、甚至是植物聽見樂器的聲音是如何合唱與回應。」
▲2023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針對這一系列音樂會,為什麼是呈現給觀眾這四種不同的音樂家與聲音藝術家的組合呢?策展人林人中表示:
「目的是試圖想要展現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透過四組不同的樂器、樂風、技術等內容製作,同時也聘請到植物學家加入來對於藝術家們上課,分別從植物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來協助這些音樂人從更多角度與面相來理解植物,進而啟發出各種全新的藝術創作,然而對於原本北藝中心頂樓那些固定不動的植物,透過這些藝術創作來傳達出四種不同植物的世界,進而拓展人類聽覺感官上更廣闊的角度。」
在第一場《植靜派對》當中,王雁盟運用手風琴、笛子、鋼琴來編寫旋律,搭上KbN有機的電子實驗聲響與節奏,在整體音樂的畫面上創造出不同於現實空間與時間的想像。觀眾將帶上耳機來場靜音派對,讓植物音樂家與人類音樂家共同即興,一種遊走式、沈浸式的聽覺感官體驗,可說是獻給一場植物的禮物,讓植物獲得紓緩、能與植物來場悠閒午後的對話。演出藝術家Cheer表示:
「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中獲得一點點平靜,透過這場演出,希望觀眾們可以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感官找回原本的設定。」
▲《植靜派對》演出藝術家,由左至右:KbN成員Cheer、王雁盟(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第二場《表植趴體》由聲音藝術家謝賀銘與前衛藝術家Betty Apple統籌,偕同變裝皇后飛利冰、飛帆,及植物溝通師等多元領域者共同演出。自「派對」表演形式出發,創作概念正架構在舞池取向的電子音樂上,藉此期待能讓植物與人類共同起舞,一起享受歡愉的氛圍。演出藝術家謝賀銘表示:
「我們秉持給植物的音樂會『跨物種溝通』主旨,邀來十位遊走於台灣地下瑞舞(rave)文化的酷兒DJ,攜手植物溝通師,在北藝中心空中花園進行前期『選曲儀式』,一同完成可以讓植物『跳起來』的舞曲歌單。基於現場植物喜好,曲目將被串聯成完整DJ Set,呈現於正式演出中。」不僅如此,創作團隊更期待觀眾能變裝(drag)成植物前來,現場亦設有變裝區,歡迎一起來體驗「植人同體」的趴體樂趣。
▲《表植趴體》演出藝術家,由左至右:Betty Apple、謝賀銘、變裝皇后飛利冰、飛帆(圖|Betty Apple與謝賀銘提供、攝影|登曼波)
第三場《植物連結聲波浴》由許嫚烜和陳沛元所組成的Oneness聲波療癒樂團主創及演出,將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陽光、空氣、水、土壤化作地、水、火、風四元素聲波浴,以療癒音樂揉合純粹、悅性的聲波與音頻(「悅性」為瑜珈的專有名詞)。以樂音再現「自然」,展現獨特的身心靈音樂風格。他們將帶來多種療癒系的樂器演出,包含極富空靈感的手碟、水晶缽、古箏、鈦金頌缽、水晶豎琴、薩滿鼓、澳洲木管、雨聲棒等特別的樂器。聲音療癒師陳沛元表示:
「例如澳洲木管 (Didgeridoo),已有四萬年的歷史,是部落巫醫用來跟自然意識、宇宙溝通的法器,同時它的低頻震動可以治癒身心的病痛。薩滿鼓則是源自西伯利亞,薩滿擊鼓與神靈溝通的儀式樂器,藉由薩滿鼓的律動,可以調整人的身心系統達成和諧狀態。」
▲《植物連結聲波浴》演出藝術家,由左至右:許嫚烜、陳沛元(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第四場《玉山是一個處理器》則是採用實驗劇場形式,由藝術家林亭君和張欣所組成的 lololol,與詩歌音樂人王榆鈞、日本當代藝術家花形槙(Shin Hanagata)合共同帶來演出, 同時也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京都藝術中心的國際合作節目。主創藝術家表示:
「透過實驗劇場的形式,重新思考人類生活環境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我們並非抱持著保護遭人類破壞的植物的態度,更希望能強調出植物的強韌與暴力,並試著表現被其侵蝕的人類。」藉由這次演出,提出一個疑問:
「當科技不斷滿足人類的需求時,我們是否會忽略地球生態系統的需求呢?」
▲《玉山是一個處理器》演出藝術家,由左至右:林亭君、花形槙(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最後,策展人林人中表示:
「在本次系列音樂會當中,音樂家、植物與觀眾彼此之間將會產生出許多複雜的關係,進而使得演出將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當音樂家表演給植物聽時,植物接收到音樂所產生的合鳴,透過儀器所產生的聲波進入到音樂家耳中所形成的即興作品,此時植物本身不僅是觀眾,同時也會參與到其中成為表演者,另外當觀眾帶著自己的植物前來欣賞表演,這些植物也會變成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演奏者,現場所有參與的人與植物可說是成為共同參與者、共同表演者與共同創作者,在場所有生物的角色都在一種十分流動性的狀態不停地變換,在這場域之中已經沒有主從先後,而是成為一種生態系的共生關係。
科技日益進步的現代,人們為了逃離生活的壓力,試圖透過虛擬實境VR的世界中與大自然連結,體驗大自然的美,然而無論畫面、聲音再怎麽逼真,令人一時有身歷其境之感,但仍遠不敵親手觸摸泥土、鼻子聞到花香,隨著樹葉在微風輕拂過一起舞動的那股生命力!大自然孕育萬物,在這個完美的生態中,所有的生物相互依存、影響,並共同建構著生命的網絡,人類作為其中一環,除了意識到非人類、跨物種的生命存在外,對於萬物更要平等尊重,以負責任的方式互動,才能維持共生共存的美好關係。《給植物的音樂會》不僅是一場藝術表演,更是喚醒人們對萬物表達敬意的探索之旅,盛夏之夜,別忘了與心愛的盆栽攜「伴」造訪臺北藝術中心,來場熱鬧有趣的空中花園音樂派對吧!
▲主圖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在建立時除了周遭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當初建築師更是將頂樓規劃成一座空中花園。(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2023 臺北藝術節 給植物的音樂會系列
08/05~08/06 給植物的音樂會系列:《植靜派對》
08/12~08/13 給植物的音樂會系列:《表植趴體》
08/19~08/20 給植物的音樂會系列:《植物連結聲波浴》
08/26~08/27 給植物的音樂會系列:《玉山是一個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