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是浪漫的憧憬,曾經觀賞的精采演奏,夢想有一天站在台上的是自己。勇敢編織美夢,從吃力的音音不成調,到流暢動人的精湛技藝,到底什麼年齡開始鍛鍊最好呢?
幾歲學琴最合適?看剛好問了誰,際遇、機緣、環境不同,答案沒有絕對!古往今來知名音樂家的啟蒙年紀不一,或是擁有充沛音樂資源,一路堅持到底;或在進入其他領域後,繞一圈回到音樂世界。起跑點殊異,最終展現音樂影響力。音樂家的追夢過程,給予正在思索音樂教育的父母會是什麼?啟蒙的時間點、內容、和方式,曾經認為的關鍵因素,是否絕對重要?!答案任人來決定。
豐富的二十多部歌劇創作能量源自義大利,在見識當地歌劇藝術後,驚嘆音樂與戲劇的美妙火花,從十歲到三十五歲展現其他德奧音樂家望塵莫及的歌劇創作活力。莫札特的音樂天才,來自父親成功的栽培,人人稱羨。
同樣生長在音樂世家的貝多芬,遭受父親的對待方式大不同。從四歲學琴起整天被逼迫練琴,父親的懷才不遇轉變成發洩在孩子身上的暴力,半夜斥喝小貝多芬醒來,粗暴催促練琴。扭曲的對待造成貝多芬一生性格孤獨、憂躁參半的宿命。深沉的思索生命,成為他的精神寄託,並將了悟的哲思轉化成樂,影響全世界。貝多芬的偉大,來自生命的淬鍊。對愛護孩子的父母來說,貝多芬的人生未免孤獨難熬,掙扎與不捨遠超過期待孩子高人一等。
音樂世家提供孩子自然的音樂環境,不見得從鋼琴課開始。父母親是聲樂家的比才,四歲由父親啟蒙學習視唱,發揮天生的精準音感、敏捷反應、驚人技藝等音樂才能。提供父母給予孩子除鋼琴以外的學習可能。
自己教導孩子的好處是:對孩子特長瞭若指掌,指導更精準;隱憂則是容易期望過高、教導嚴厲。難得像普羅高菲夫母親考量細膩,自四歲開始指導鋼琴課,為避免上課時間過長失去樂趣,將每堂課控制在短短二十分鐘內,重視課後自由討論,希望孩子保留好奇心,不被惱人的反覆練習澆熄對音樂的喜愛。
以三大芭蕾音樂聞名於世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啟蒙也和聽見好音樂有關。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回父親從聖彼得堡帶回一只音樂盒,播放的是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一段旋律,深受感動久久不散。與莫札特的跨時空邂逅,在他心中埋下等待發芽茁壯的音樂種子。他的父母都喜歡音樂,但不認為自己孩子有任何音樂天分而未提供音樂教育資源,小小柴可夫斯基四歲時自行彈奏鋼琴,十歲念法律學校,畢業後在司法部工作一年多,對音樂的熱衷不減反增,二十一歲那年報考魯賓斯坦音樂院,真正開始積極的音樂探索,進而成為俄國浪漫樂派大師。受音樂感動產生的學習動力不受時空影響,值得追尋。
小時候未顯露的音樂天分,不表示不存在。懷抱希望,頻繁地接觸音樂,也許哪一段不經意聽見的音樂,會是開啟音樂學習的關鍵。
幾歲學琴最合適?看剛好問了誰,際遇、機緣、環境不同,答案沒有絕對!古往今來知名音樂家的啟蒙年紀不一,或是擁有充沛音樂資源,一路堅持到底;或在進入其他領域後,繞一圈回到音樂世界。起跑點殊異,最終展現音樂影響力。音樂家的追夢過程,給予正在思索音樂教育的父母會是什麼?啟蒙的時間點、內容、和方式,曾經認為的關鍵因素,是否絕對重要?!答案任人來決定。
音樂世家人生羨
含著音符出生最令人羨慕,音樂家父母自胎教把握潛能開發黃金時期,最為成功的例子屬音樂神童莫札特。小提琴家老莫札特一心望子成龍,在小莫札特三歲幼齡教導第一堂鋼琴課。到了學齡階段,衡量體制教育與自學之路對聰慧孩子的合適性,決定以「自學」方式教育莫札特,帶著小莫札特遊歷歐洲增廣見聞、拜會名師、見習交流,在貴族、皇室人員、主教前演奏,神童名聲迅速遠播。豐富的二十多部歌劇創作能量源自義大利,在見識當地歌劇藝術後,驚嘆音樂與戲劇的美妙火花,從十歲到三十五歲展現其他德奧音樂家望塵莫及的歌劇創作活力。莫札特的音樂天才,來自父親成功的栽培,人人稱羨。
同樣生長在音樂世家的貝多芬,遭受父親的對待方式大不同。從四歲學琴起整天被逼迫練琴,父親的懷才不遇轉變成發洩在孩子身上的暴力,半夜斥喝小貝多芬醒來,粗暴催促練琴。扭曲的對待造成貝多芬一生性格孤獨、憂躁參半的宿命。深沉的思索生命,成為他的精神寄託,並將了悟的哲思轉化成樂,影響全世界。貝多芬的偉大,來自生命的淬鍊。對愛護孩子的父母來說,貝多芬的人生未免孤獨難熬,掙扎與不捨遠超過期待孩子高人一等。
音樂世家提供孩子自然的音樂環境,不見得從鋼琴課開始。父母親是聲樂家的比才,四歲由父親啟蒙學習視唱,發揮天生的精準音感、敏捷反應、驚人技藝等音樂才能。提供父母給予孩子除鋼琴以外的學習可能。
自己教導孩子的好處是:對孩子特長瞭若指掌,指導更精準;隱憂則是容易期望過高、教導嚴厲。難得像普羅高菲夫母親考量細膩,自四歲開始指導鋼琴課,為避免上課時間過長失去樂趣,將每堂課控制在短短二十分鐘內,重視課後自由討論,希望孩子保留好奇心,不被惱人的反覆練習澆熄對音樂的喜愛。
聽見好音樂,鼓動學習熱情
學音樂不全然只重視樂器彈奏,幼小的孩子多聽、多看啟發更直接。論音樂啟蒙,華格納遠比莫札特晚很多,直到九歲開始學鋼琴,更熱愛文學與戲劇的他甚至疏於練琴,因此終身琴藝普通。決定當作曲家是因為十五歲那年,聽了貝多芬富於熱情與正向精神的《第七號交響曲》與《第九號交響曲》,心靈受到巨大震撼,雖不曾接受正式音樂訓練,仍投入音樂研究,結合他熱愛的文學,開創歌劇全方位藝術新概念,是一位由文學轉向音樂的跨領域成功典範。以三大芭蕾音樂聞名於世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啟蒙也和聽見好音樂有關。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回父親從聖彼得堡帶回一只音樂盒,播放的是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一段旋律,深受感動久久不散。與莫札特的跨時空邂逅,在他心中埋下等待發芽茁壯的音樂種子。他的父母都喜歡音樂,但不認為自己孩子有任何音樂天分而未提供音樂教育資源,小小柴可夫斯基四歲時自行彈奏鋼琴,十歲念法律學校,畢業後在司法部工作一年多,對音樂的熱衷不減反增,二十一歲那年報考魯賓斯坦音樂院,真正開始積極的音樂探索,進而成為俄國浪漫樂派大師。受音樂感動產生的學習動力不受時空影響,值得追尋。
不天才也能當音樂家
音樂班的完整名稱是「音樂資優班」,學音樂的孩子給人資賦優異印象。但從小表現普通,長大出類拔萃的例子也不少。例如以極簡音樂開創音樂新風貌的法國作曲家薩替,在人才濟濟的巴黎音樂院念了兩年多後,學校評估他的學習狀態無過人之處而將他退學;拉威爾則在起步不算太晚的七歲年紀學音樂,十四歲進入巴黎音樂院,十六年後終於畢業,期間五度挑戰義大利「羅馬大獎」從未成功;蕭士塔高維契九歲由母親啟蒙鋼琴,母親說他不過是普通孩子,甚至有點遲鈍;出生音樂世家的普契尼接觸音樂機會多,表現卻無比平凡,直到十歲加入聖米歇爾教堂唱詩班,才嶄露音樂天分。小時候未顯露的音樂天分,不表示不存在。懷抱希望,頻繁地接觸音樂,也許哪一段不經意聽見的音樂,會是開啟音樂學習的關鍵。
延伸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