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伊蓮娜被一陣急促的敲窗聲嚇醒。
「是誰?」她驚恐地問。
沒有人回答她。四周一片寂靜。
「碰碰碰碰碰......」又是一陣急促的敲窗聲。
「是誰?」伊蓮娜嚇得從床上跳起,躡手躡腳地走向窗邊,把臉緊貼在冰冷的玻璃上。
窗外沒有人,只有漫天飛舞的雪花。暴風雪在盡情肆虐呼嘯著,彷彿在譏笑、享受著震懾她的快感。大雪宛如棉被,一張接一張落在地上,彷彿白色的裹屍布把大地裹起來。伊蓮娜望著窗外,想起父親被帶走的那個夜晚。
當時她只有六歲,在一個一樣是暴風雪肆虐的夜晚,一夥全副武裝的蘇聯秘密警察在半夜闖進家裡,帶走了她的父親。黑夜中傳來槍響,鮮紅色的血染紅了白色的大地,小伊蓮娜瑟縮地躲在窗邊,明白父親已經永遠離開她。而從那之後,每次只要在半夜被任何聲音驚醒,一股無以名狀的恐懼就會立刻攫住她。 父親走之後不久,母親就改嫁,她則被寄養在親戚家。為了能早點獨立生活,她十八歲就獨自來到莫斯科工作。在大城市的生活並不容易,這裡的消費高、生活步調快,人也相對冷漠。像她這種從鄉下來的移民到這裡,為了生活,經常都只能做些最粗重的工作。她每天晚上在不同的酒吧裡當服務生,聽著醉漢說一些陳腔濫調和猥褻的話語,身體被托盤上大瓶大瓶的伏特加壓彎,生活的重擔經常壓得她喘不過氣。
幾個月前,她找到一份在莫斯科音樂院宿舍的清潔工作。她對這樣的機會感到又驚又喜。因為,「音樂」——是另一個她與父親的連結記憶。在她童年的家中,有一台直立鋼琴。她的父親很喜歡聽音樂,也是個業餘音樂家,經常把她抱在膝蓋上彈琴。所以,儘管宿舍的清潔工作很繁重,她的雙手也因為清潔劑長時間的刺激而紅腫脫皮,但是能在這樣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下工作,讓她覺得彷彿父親就在她身邊。
回到那個暴風雪肆虐的夜晚。
在經過一夜的驚魂之後,伊蓮娜幾乎整晚都無法入睡。她拖著疲憊的身軀,一大早就來到她工作的宿舍。此時的宿舍辦公室前,還有一排坐得歪七扭八、正在打盹、等著簽琴點的學生們。伊蓮娜小心翼翼地穿過他們,來到擺放清潔用具的工作間,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突然,地下室的琴房傳來一個琴音,吸引了她的注意。音樂的開頭是一個鏗鏘有力、由下往上的旋律,如同一個趾高氣昂的英雄般,自信又無所畏懼。緊接在後的和弦,帶有安慰的口吻,溫柔中又有著一絲堅毅。伊蓮娜被音樂裡強大的自我吸引住,像著魔似地循著聲音的方向走去,打開了琴房的門。
「不好意思......」她被自己冒然的舉動嚇到,感到有些尷尬和歉意,但很快又回過神來地說:「請問,我可以打掃一下這間琴房嗎?」
房間裡坐著的,是一個金色頭髮的俄國女孩。她看了伊蓮娜一眼,說:「可以。」接著就繼續彈琴。伊蓮娜一邊打掃,一邊聽著音樂,覺得這首曲子好像似曾相識。彷彿在她生命中某個她怎麼也想不起的時刻,曾經被這首曲子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
等到女孩彈完,她再也忍不住地問:「請問你彈的是誰的作品?」
「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1。」女孩回答
「作品10-1?所以還有10-2、10-3、10-4嗎?」伊蓮娜不假思索地脫口問出,但她很快就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她覺得自己看起來一定很像一個沒有文化的鄉巴佬,她實在不應該打擾學生練琴。
「沒有。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10只有三首曲子。」出乎她意料之外,女孩很有耐心地跟她解釋。「三首的風格很不一樣。作品10-1是一首非常具有戲劇張力的曲子,樂曲中到處可以聽見互相對抗、性格相反的樂句和動機。作品10-2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曲子,就像一個充滿機智和幽默的喜劇。第一樂章有一個左右手交錯的跳音樂段〔註1〕,每次彈到這裡,我腦中都會浮現卡通人物互相追逐的畫面。」女孩一邊示範一邊笑。「好啦!」她接著又補了一句,「我知道這樣的比喻,對像貝多芬這麼偉大的作曲家來說,可能有些膚淺。但總之,作品10-2就是一首非常輕鬆幽默、會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聽到這首曲子,你一定很難把它跟我們平常在畫像上看到的那個眉頭深鎖、滿頭亂髮又脾氣暴躁的貝多芬聯想在一起!」
伊蓮娜笑了一下,接著問:「那作品10-3呢?它是一首怎麼樣的曲子?」
「作品10-3......」女孩想了一下說:「它比較複雜。它是作品10的三首奏鳴曲中最長的一首,總共有四個樂章,是一首D大調鋼琴奏鳴曲。D大調是一個非常陽光、樂觀的調性,這首曲子第一樂章的快板也是燦爛又充滿活力,但是它的第二樂章,卻又是一首交纏著悲傷和痛苦的緩板。這是一首很特別的曲子,幾乎很難找到適當的詞彙,來形容它豐富又獨特的情感。但我覺得,這就是貝多芬音樂的魅力吧!雖然很多人說,他早期的作品就只是海頓和莫札特的影子,但是我覺得,在作品10的這三首曲子中,他其實已經讓音樂超越美妙的旋律和嚴謹的曲式,進階到內心世界的探討。我每次在彈作品10這三首曲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在音樂中發掘到靈魂不同的樣貌、發現另一個不同的自己!」女孩激動地說著,似乎是很高興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聽她分享音樂的人。伊蓮娜在一旁聽著,也被她的熱情所感染。她尤其感動的是女孩的最後一句話,因為這讓她想到一個小時候曾經困擾她的問題。
「是誰?」她驚恐地問。
沒有人回答她。四周一片寂靜。
「碰碰碰碰碰......」又是一陣急促的敲窗聲。
「是誰?」伊蓮娜嚇得從床上跳起,躡手躡腳地走向窗邊,把臉緊貼在冰冷的玻璃上。
窗外沒有人,只有漫天飛舞的雪花。暴風雪在盡情肆虐呼嘯著,彷彿在譏笑、享受著震懾她的快感。大雪宛如棉被,一張接一張落在地上,彷彿白色的裹屍布把大地裹起來。伊蓮娜望著窗外,想起父親被帶走的那個夜晚。
當時她只有六歲,在一個一樣是暴風雪肆虐的夜晚,一夥全副武裝的蘇聯秘密警察在半夜闖進家裡,帶走了她的父親。黑夜中傳來槍響,鮮紅色的血染紅了白色的大地,小伊蓮娜瑟縮地躲在窗邊,明白父親已經永遠離開她。而從那之後,每次只要在半夜被任何聲音驚醒,一股無以名狀的恐懼就會立刻攫住她。 父親走之後不久,母親就改嫁,她則被寄養在親戚家。為了能早點獨立生活,她十八歲就獨自來到莫斯科工作。在大城市的生活並不容易,這裡的消費高、生活步調快,人也相對冷漠。像她這種從鄉下來的移民到這裡,為了生活,經常都只能做些最粗重的工作。她每天晚上在不同的酒吧裡當服務生,聽著醉漢說一些陳腔濫調和猥褻的話語,身體被托盤上大瓶大瓶的伏特加壓彎,生活的重擔經常壓得她喘不過氣。
幾個月前,她找到一份在莫斯科音樂院宿舍的清潔工作。她對這樣的機會感到又驚又喜。因為,「音樂」——是另一個她與父親的連結記憶。在她童年的家中,有一台直立鋼琴。她的父親很喜歡聽音樂,也是個業餘音樂家,經常把她抱在膝蓋上彈琴。所以,儘管宿舍的清潔工作很繁重,她的雙手也因為清潔劑長時間的刺激而紅腫脫皮,但是能在這樣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下工作,讓她覺得彷彿父親就在她身邊。
回到那個暴風雪肆虐的夜晚。
在經過一夜的驚魂之後,伊蓮娜幾乎整晚都無法入睡。她拖著疲憊的身軀,一大早就來到她工作的宿舍。此時的宿舍辦公室前,還有一排坐得歪七扭八、正在打盹、等著簽琴點的學生們。伊蓮娜小心翼翼地穿過他們,來到擺放清潔用具的工作間,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突然,地下室的琴房傳來一個琴音,吸引了她的注意。音樂的開頭是一個鏗鏘有力、由下往上的旋律,如同一個趾高氣昂的英雄般,自信又無所畏懼。緊接在後的和弦,帶有安慰的口吻,溫柔中又有著一絲堅毅。伊蓮娜被音樂裡強大的自我吸引住,像著魔似地循著聲音的方向走去,打開了琴房的門。
「不好意思......」她被自己冒然的舉動嚇到,感到有些尷尬和歉意,但很快又回過神來地說:「請問,我可以打掃一下這間琴房嗎?」
房間裡坐著的,是一個金色頭髮的俄國女孩。她看了伊蓮娜一眼,說:「可以。」接著就繼續彈琴。伊蓮娜一邊打掃,一邊聽著音樂,覺得這首曲子好像似曾相識。彷彿在她生命中某個她怎麼也想不起的時刻,曾經被這首曲子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
等到女孩彈完,她再也忍不住地問:「請問你彈的是誰的作品?」
「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1。」女孩回答
「作品10-1?所以還有10-2、10-3、10-4嗎?」伊蓮娜不假思索地脫口問出,但她很快就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她覺得自己看起來一定很像一個沒有文化的鄉巴佬,她實在不應該打擾學生練琴。
「沒有。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10只有三首曲子。」出乎她意料之外,女孩很有耐心地跟她解釋。「三首的風格很不一樣。作品10-1是一首非常具有戲劇張力的曲子,樂曲中到處可以聽見互相對抗、性格相反的樂句和動機。作品10-2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曲子,就像一個充滿機智和幽默的喜劇。第一樂章有一個左右手交錯的跳音樂段〔註1〕,每次彈到這裡,我腦中都會浮現卡通人物互相追逐的畫面。」女孩一邊示範一邊笑。「好啦!」她接著又補了一句,「我知道這樣的比喻,對像貝多芬這麼偉大的作曲家來說,可能有些膚淺。但總之,作品10-2就是一首非常輕鬆幽默、會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聽到這首曲子,你一定很難把它跟我們平常在畫像上看到的那個眉頭深鎖、滿頭亂髮又脾氣暴躁的貝多芬聯想在一起!」
伊蓮娜笑了一下,接著問:「那作品10-3呢?它是一首怎麼樣的曲子?」
「作品10-3......」女孩想了一下說:「它比較複雜。它是作品10的三首奏鳴曲中最長的一首,總共有四個樂章,是一首D大調鋼琴奏鳴曲。D大調是一個非常陽光、樂觀的調性,這首曲子第一樂章的快板也是燦爛又充滿活力,但是它的第二樂章,卻又是一首交纏著悲傷和痛苦的緩板。這是一首很特別的曲子,幾乎很難找到適當的詞彙,來形容它豐富又獨特的情感。但我覺得,這就是貝多芬音樂的魅力吧!雖然很多人說,他早期的作品就只是海頓和莫札特的影子,但是我覺得,在作品10的這三首曲子中,他其實已經讓音樂超越美妙的旋律和嚴謹的曲式,進階到內心世界的探討。我每次在彈作品10這三首曲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在音樂中發掘到靈魂不同的樣貌、發現另一個不同的自己!」女孩激動地說著,似乎是很高興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聽她分享音樂的人。伊蓮娜在一旁聽著,也被她的熱情所感染。她尤其感動的是女孩的最後一句話,因為這讓她想到一個小時候曾經困擾她的問題。
繼續閱讀文章
她還記得,自從她懂事以來,就一直很困惑;為什麼人都一樣有手腳、身體,可是彼此之間卻又如此不同。她記得,小時候當她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爸爸時,爸爸回答她:「是不同的靈魂讓人和人之間有如此大的差異。而身體只不過是包裹著靈魂的皮囊。」靈魂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讓人跟人之間有這麼大的差異?伊蓮娜記得她小時候總喜歡看著鏡子,想看透身體內的自己是長什麼樣子。而如今,眼前這位看起來二十來歲的金髮女孩告訴她,一位幾百年前的德國作曲家寫下的音樂,居然能讓她發掘埋藏在體內最真實的自己!這讓她感到既佩服又不可思議!
直到結束一整天工作,伊蓮娜都還在想著早上在琴房的插曲。她覺得自己對貝多芬的這首鋼琴奏鳴曲,有著一種她無法解釋的特殊情感。樂曲的每段旋律、女孩的話語、對爸爸的回憶在她的腦中交纏著,揮之不去。她在街上走著,腳步卻像在夢遊,直到看見家門口的一個包裹,才突然驚醒。包裹的寄件地址是她的老家,她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跟家鄉的人有聯繫,自從十八歲離開那裡,她就發誓絕對不會再回去。她帶著混亂又緊張的心情打開包裹,看到裡面一本本老舊的日記和唱片,瞬間跌坐在地上——這是父親的遺物!無數的回憶突然湧上心頭——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用餐時光、樹林間的遊戲、家裡舉辦的沙龍音樂會、每晚的床邊故事......伊蓮娜激動地翻著父親的日記。在這字裡行間的小小世界裡,是她曾經在豐盛的愛中活過的證明。然而,這一切都已經過去.現在的她獨自一人,只能靠著微薄的薪水,在這冷酷無情的世界中掙扎求生。想到這裡,她不禁感到無限的悲哀。而正當她陷入對過去的眷戀與惆悵時,日記裡的一段文字突然吸引了她的注意: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裡,只有貝多芬的音樂才能讓我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他是我的心靈導師,也是一個時代的革命者。總是試圖突破傳統,以嶄新的語言,表現出生命的堅強與韌性。在這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0-1的第一樂章中,他就用了附點音符,讓傳統的曼哈姆火箭音形表現出更加剛強、堅毅不屈的個性。還有突強與突弱 (fp) ——除了代表著他骨子裡永不認輸的固執之外,在這首曲子中,更象徵著一個突如其來的轉機,在進入第二主題前的橋段開頭,讓音樂從黑暗轉到光明。至於這首曲子的第二樂章,是我聽過最溫柔、最具詩意的慢板樂章。第一主題的旋律優美而高貴,附點音符的節奏也呼應著前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用了裝飾音,但這些裝飾音不但不會讓音樂變得繁複、華麗,反而讓原本細緻的旋律變得更澄澈透明。伊拉也很喜歡這個樂章,她每次哭鬧的時候,只要我一彈這個樂章,她就會平靜下來。這個樂章對我來說,則是充滿著愛與寬容,代表著人性中的善良,讓我在痛苦壓抑的生活中,能找到內心的一絲平靜。
今天我去納森那裡錄音,感謝他的幫忙,讓我這個業餘鋼琴家,也有機會用音樂留下曾經活過的證明。我彈奏的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這是我在他32首鋼琴奏鳴曲中最喜歡的一組作品。在彈到作品10-3的第二樂章時,我落淚了。是的!我相信苦難是生命中的一環,而當時才年僅28歲的貝多芬,已經以他早慧的天才,用音樂刻畫出人類史上最刻骨銘心的哀歌。在這個d小調的樂章中,我聽見了人在巨大的苦難中,最深沉、撕心裂肺的吶喊。強烈的情感讓我引起了極為強烈而真實的共鳴,我的心不由自主地與之哭泣。然而,苦難和哀傷終究只會是一時的。在經過無數漫長的黑夜之後,樂曲在第三樂章,迎來了黎明的曙光。在優雅的小步舞曲中,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悅和希望。而在最後一樂章中,貝多芬更是摒棄了傳統的樂句主題,用簡短、純淨的動機,帶我們脫離塵世間的紛擾,跟隨他靈動的樂思,找尋到內心那一片自由、快樂的淨土。
我始終相信,身而為人,靈魂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然而,不幸的是,在一個極權主義的國家中,人的獨特性注定是要被抹滅、被撻伐的。我希望把我這個錄音獻給我最摯愛的女兒,但願她未來無論生活在怎樣的苦難之中,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不要忘記去感受生命,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去愛。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被操縱放大的憎恨、恐懼和憤怒吞噬,被禁錮在黑暗中,永遠迷失方向。如果我能活到老,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聽她演奏這首曲子。然而,不管最終我的命運如何,我都希望她能知道,我對她的愛,永遠、永遠、永遠不會因為死亡而被阻隔......
這是日記的最後一篇。
伊蓮娜讀到這裡,眼淚已止不住地流下來。她小心翼翼地把日記本收起來,將父親的唱片放到唱片機上。一股熟悉的琴音流瀉而出,熱情、狂放不羈的音樂如同紅色的火焰,讓她再次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窗外依舊白雪紛飛,狂風粗暴地敲打著窗戶,但她不再感到任何恐懼。 她已經找到了對抗這個殘酷、美麗又瘋狂的世界最有力的利器。
〔註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2第一樂章第47-50小節,和第179-182小節。
〔註2〕Ira (Ира):俄文裡對Irina (Ирина) 的暱稱
直到結束一整天工作,伊蓮娜都還在想著早上在琴房的插曲。她覺得自己對貝多芬的這首鋼琴奏鳴曲,有著一種她無法解釋的特殊情感。樂曲的每段旋律、女孩的話語、對爸爸的回憶在她的腦中交纏著,揮之不去。她在街上走著,腳步卻像在夢遊,直到看見家門口的一個包裹,才突然驚醒。包裹的寄件地址是她的老家,她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跟家鄉的人有聯繫,自從十八歲離開那裡,她就發誓絕對不會再回去。她帶著混亂又緊張的心情打開包裹,看到裡面一本本老舊的日記和唱片,瞬間跌坐在地上——這是父親的遺物!無數的回憶突然湧上心頭——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用餐時光、樹林間的遊戲、家裡舉辦的沙龍音樂會、每晚的床邊故事......伊蓮娜激動地翻著父親的日記。在這字裡行間的小小世界裡,是她曾經在豐盛的愛中活過的證明。然而,這一切都已經過去.現在的她獨自一人,只能靠著微薄的薪水,在這冷酷無情的世界中掙扎求生。想到這裡,她不禁感到無限的悲哀。而正當她陷入對過去的眷戀與惆悵時,日記裡的一段文字突然吸引了她的注意:
1948年5月18日
今天我聽納森說,尤里一家人昨晚「被消失」了。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很謹慎,他懷疑我們身邊的朋友有人是內賊,叫我之後一定要更小心。晚上回到家,我的心情很沉重,晚餐後我抱著伊拉〔註2〕一起彈奏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1,這讓我感到放鬆不少。這首鋼琴奏鳴曲是伊拉最喜歡的曲子。每次只要我彈起這首曲子,她總是會跟著我的琴聲咿咿呀呀地唱,胖嘟嘟的小手在琴鍵上有模有樣地學著我彈琴。我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裡,只有貝多芬的音樂才能讓我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他是我的心靈導師,也是一個時代的革命者。總是試圖突破傳統,以嶄新的語言,表現出生命的堅強與韌性。在這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0-1的第一樂章中,他就用了附點音符,讓傳統的曼哈姆火箭音形表現出更加剛強、堅毅不屈的個性。還有突強與突弱 (fp) ——除了代表著他骨子裡永不認輸的固執之外,在這首曲子中,更象徵著一個突如其來的轉機,在進入第二主題前的橋段開頭,讓音樂從黑暗轉到光明。至於這首曲子的第二樂章,是我聽過最溫柔、最具詩意的慢板樂章。第一主題的旋律優美而高貴,附點音符的節奏也呼應著前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用了裝飾音,但這些裝飾音不但不會讓音樂變得繁複、華麗,反而讓原本細緻的旋律變得更澄澈透明。伊拉也很喜歡這個樂章,她每次哭鬧的時候,只要我一彈這個樂章,她就會平靜下來。這個樂章對我來說,則是充滿著愛與寬容,代表著人性中的善良,讓我在痛苦壓抑的生活中,能找到內心的一絲平靜。
1948年5月20日
絕望瀰漫在這個國家,穿透人們的靈魂,佔據並且壓垮人們的肉體。我的朋友一半已經移居國外,而留下來的也有一半已經死了。我有種不祥的預感,感覺他們很快就會找上我了。老天保佑我的妻子和女兒,希望她們不要受到我的牽連。而即使我不在了,她們也能頑強地活下去。今天我去納森那裡錄音,感謝他的幫忙,讓我這個業餘鋼琴家,也有機會用音樂留下曾經活過的證明。我彈奏的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這是我在他32首鋼琴奏鳴曲中最喜歡的一組作品。在彈到作品10-3的第二樂章時,我落淚了。是的!我相信苦難是生命中的一環,而當時才年僅28歲的貝多芬,已經以他早慧的天才,用音樂刻畫出人類史上最刻骨銘心的哀歌。在這個d小調的樂章中,我聽見了人在巨大的苦難中,最深沉、撕心裂肺的吶喊。強烈的情感讓我引起了極為強烈而真實的共鳴,我的心不由自主地與之哭泣。然而,苦難和哀傷終究只會是一時的。在經過無數漫長的黑夜之後,樂曲在第三樂章,迎來了黎明的曙光。在優雅的小步舞曲中,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悅和希望。而在最後一樂章中,貝多芬更是摒棄了傳統的樂句主題,用簡短、純淨的動機,帶我們脫離塵世間的紛擾,跟隨他靈動的樂思,找尋到內心那一片自由、快樂的淨土。
我始終相信,身而為人,靈魂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然而,不幸的是,在一個極權主義的國家中,人的獨特性注定是要被抹滅、被撻伐的。我希望把我這個錄音獻給我最摯愛的女兒,但願她未來無論生活在怎樣的苦難之中,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不要忘記去感受生命,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去愛。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被操縱放大的憎恨、恐懼和憤怒吞噬,被禁錮在黑暗中,永遠迷失方向。如果我能活到老,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聽她演奏這首曲子。然而,不管最終我的命運如何,我都希望她能知道,我對她的愛,永遠、永遠、永遠不會因為死亡而被阻隔......
這是日記的最後一篇。
伊蓮娜讀到這裡,眼淚已止不住地流下來。她小心翼翼地把日記本收起來,將父親的唱片放到唱片機上。一股熟悉的琴音流瀉而出,熱情、狂放不羈的音樂如同紅色的火焰,讓她再次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窗外依舊白雪紛飛,狂風粗暴地敲打著窗戶,但她不再感到任何恐懼。 她已經找到了對抗這個殘酷、美麗又瘋狂的世界最有力的利器。
〔註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2第一樂章第47-50小節,和第179-182小節。
〔註2〕Ira (Ира):俄文裡對Irina (Ирина) 的暱稱
延伸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