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法國男中音馬克・摹雍「領唱」台北室內合唱團,帶您聆聽四百年前的情感信息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法國男中音馬克・摹雍「領唱」台北室內合唱團,帶您聆聽四百年前的情感信息

19
4,708
2023.09.08|採訪‧文/李育潔

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在嘗試打破傳統、探索新的可能性。歷史上的音樂家透過一丁一點的突破,引領著後世開創出千變萬化的音樂。9月17日星期日下午及18日星期一晚間,台北室內合唱團將於國家兩廳院演奏廳舉辦《人聲新時代》音樂會,帶領臺灣觀眾體驗人聲藝術「自文藝復興過渡到巴洛克」細緻微妙的轉變。

《人聲新時代》音樂會標題的義大利文「Le Nuove Musiche」,如果照字面直接翻譯,意思為「新音樂」。十七世紀初,義大利作曲家卡契尼(Giulio Caccini, 1551-1618)在發表歌曲集時,將這個詞彙作為標題。卡契尼透過這部作品向世人介紹一種全新的演唱方式。他在引言裡清楚地描述到:「為了讓觀眾能完美地理解文本,我們必須利用各種技巧更精準地表達歌詞的情感。」此時期的音樂家受到古希臘悲劇啟發,追求更深刻的情感表達,進而開發出如同說話般的演唱風格,以表達人類的七情六慾。在《人聲新時代》音樂會中,台北室內合唱團特別邀請法國男中音馬克.摹雍(Marc Mauillon)來台指導、領唱並設計整套曲目,力求再現文藝復興晚期到巴洛克中期音樂精神的聆賞經驗。


▲從人聲重唱、室內合唱團到交響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均展現出高度藝術性。(圖|台北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蔣皓任)

馬克為歐洲最頂尖的聲樂家之一,致力專研中世紀早期音樂,歐洲各大音樂院校爭相邀請其開班傳授中世紀、巴洛克及法國音樂風格等專題。自2018年起,他更開始在法國歷史悠久的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教授中世紀世俗音樂與詮釋。此次他為台北室內合唱團精心設計的曲目聚焦在義大利及法國上,在這場音樂會中,他們將合作演唱義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傑蘇阿爾多(Carlo Gesualdo, 1566-1613)以及法國作曲家布埃塞特(Antoine Boësset, 1587-1643)和夏邦提耶(Marc-Antoine Charpentier, 1643-1704)的作品。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藝術家們欲透過作品激起人類的各種情緒變化。因此,如何透過音樂傳遞歌詞的情感,成為作曲家創作的焦點之一。相較於文藝復興的作品,作曲家們在十七世紀初的合唱曲中,逐漸強調高音旋律以求能夠清楚聽到歌詞,以及加強低音聲部,讓音樂的和聲根基更加穩固。同時,許多過去使用變化音的規則也開始被打破。作曲家們大量使用不協和音,甚至為了強調歌詞的情感張力,拉長,並在強拍上使用不協和的音響。談及這種變化,馬克說:「這兩個時期的音樂寫法相當不同,因此我們關注的細節自然也不一樣。演唱時,我們需要對歌詞的情緒及色彩相當敏感,並藉由各種裝飾音巧妙地詮釋出不同的情感。」

比鄰而居的義大利和法國,絕對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亦敵亦友」的國家之一。這兩國在各方面皆相互影響,同時又強烈地企望發展出與鄰國不一樣的風格。聊到這兩個國家,馬克說:「歷史上有許多法國的王后都來自義大利。每次這些王后從家鄉移居巴黎時,都會帶著一堆義大利藝術家同行。因此,法國藝術大量受到這些義大利人的啟發。」義、法語言的不同,自然也使得詩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風貌,馬克認為:「觀眾在聆聽時應該有辦法馬上發現其中的差異。義大利的歌曲更加熱情、外向;法國則比較細膩,甚至帶有一點疏離感。」

這場音樂會演唱曲目的四位作曲家,都對合唱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此,馬克也特別和樂迷朋友們分享了這四位作曲家的差異,他說:「蒙特威爾第是開發各種不協和音創作方式的天才之一,他的音樂理念非常現代,永遠改變了音樂的審美觀;傑蘇阿爾多則嘗試了另一種方法,他保留對位法的所有規則,但在作品中添加了大量的半音,讓樂曲充滿張力;布埃塞特是法國路易十三宮廷中最優秀的音樂家之一,他的作品呈現了整個法國十七世紀的精髓;夏邦提耶曾經去義大利留學,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聽到法義兩種美學的結合,他的作品充滿感性和誘惑感。」


▲大鍵琴家阮秀慈(圖|台北室內合唱團提供)

除了人聲,台北室內合唱團此次也將與大鍵琴家阮秀慈、維奧爾琴演奏家陳逸安合作演出。考量到不同樂器的音色,聲樂家往往需要在演唱時調整音色,使人聲和器樂搭配出和諧的效果。馬克說:「對我來說,古樂器能比現代樂器帶出更豐富的和聲。此外,古樂器的音量相對較小,因此人聲可以更深入探討最細微、最纖弱的聲音動態。」


▲維奧爾琴演奏家陳逸安(圖|台北室內合唱團提供)

另外值得大家留意的是,古樂器和現代樂器在演奏的頻率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國際標準化組織(IOS)在1955年將中央C上方的A音定為440赫茲,使其成為所有樂器的頻率校正標準。放眼音樂史,不同時代及不同國家的人在聆賞音樂時,習慣的音高標準截然不同。而這也是當代演奏家在接觸古樂時,最初容易遇到的難題之一。對此,馬克說:「我們這次會以415赫茲表演。由於現代人習慣440赫茲,因此我想一開始排練時,團員們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事實上,在四百年前,每個地方的音頻都不同,例如:蒙特威爾第的音樂應該以440至460赫茲演奏,同時期的法國則習慣392至400赫茲,因此,我認為415赫茲是適合我們的折衷方案。」相較於震動頻率較快、音色較明亮的440赫茲,415赫茲演奏出的音色較為放鬆而溫暖,令人更容易感受到古樸、純淨的氛圍。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各國的音樂復古運動仍方興日盛,甚至興起了所謂的音樂本真演奏(Authentic Performance)風潮,希望藉由考據音樂語法、形式、配器等,重現早期音樂的精神。然而,身處當代的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聆聽早期音樂?早期音樂的精神又是什麼呢?馬克認為:「對我來說,研究早期音樂代表了一種態度。我們持續在音樂學、技術上進行研究,並對聲音保持開放的態度。」現代人無法回到過去,因此無從得知這些音樂當年確切發出什麼聲音,而這也驅使著音樂家們繼續探究下去。馬克也說:「我們知道要真實重現過去的表演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共同夢想、想像這些聲音,並用二十一世紀的耳朵聆聽它們。但我一直相信,來自四百年前的情感信息是可以被今天的觀眾接收到的。這種共鳴能將人類聯繫起來,而這對我來說就是美的目的。」藝術家們將目光望向未來的同時,也看著過去種種珍貴的養分,以求在當下傳遞最美的語彙。


▲主圖 法國男中音馬克.摹雍受台北室內合唱團邀請,來台指導、領唱並設計整套曲目,力求再現文藝復興晚期到巴洛克中期音樂精神的聆賞經驗。(圖|台北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INANIS)

節目資訊與購票

音樂本真行動《人聲新時代》

台北室內合唱團_人聲新時代_banner

最新新聞

LKO represent 2017 photo-Dmitrij Matvejev_

【MUSICO焦點專文】小國大聲音:立陶宛國立室內樂團與2024南國音樂節

6
35
2024.11.27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波羅的海三國(Baltic states)——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與台灣...詳全文
TIFA記者會合照_

2025台灣國際藝術節 看世界也看臺灣的繁花饗宴

0
16
2024.11.27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2025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邁入第17屆,昨(26)日公布了18檔精彩節目...詳全文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_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重生》導聆式音樂會引領聽眾穿越當代與經典

1
50
2024.11.26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流行歌曲可以被翻唱改編重新傳唱、老屋可以被改建翻新煥發新生、古著可以被重新穿搭變...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