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焦點專文】戰火煙硝過後的勇氣與希望: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殷巴爾、秦立巍與TSO - MUSICO

【MUSICO焦點專文】戰火煙硝過後的勇氣與希望: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殷巴爾、秦立巍與TSO

18
1,768
2024.05.07|文/陳佩珊

談到大提琴協奏曲,我們不得不提及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大提琴協奏曲,這部經典之作,充滿沈思、激情與憂鬱,被BBC音樂雜誌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大提琴協奏曲,也是許多大提琴演奏家的試金石。「2024 TSO大師系列」將於5月11日晚間在臺北市中山堂邀請到第11屆柴科夫斯基大賽銀牌得主秦立巍擔任大提琴獨奏,與桂冠指揮殷巴爾所帶領的 TSO 共同為觀眾帶來這部不朽的作品。同場也將安排普羅科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的第一號交響曲《古典》以及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第九號交響曲,兩首分別在第一和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之際所誕生的交響曲,透露著時代的動盪與變革,音樂中蘊藏著作曲家對傳統的挑戰和幽默諧謔的各種創意,同時也啟發著我們對人性、歷史與命運的反思。


▲TSO桂冠指揮殷巴爾(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本場音樂會焦點之一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年值61歲的艾爾加,受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個人健康狀況不佳的緣故,創作數量並不豐盛。據說他1918年在倫敦進行了一次手術後,產生了這首協奏曲主題旋律的靈感,並利用了休養期間完成了這部四個樂章的作品,並於1919年倫敦交響樂團的開幕音樂會上由大提琴家薩蒙德(Felix Salmond)擔任首演,但因排練不足等因素造成首演並不如預期轟動。儘管如此,當時評論家仍然給予這部作品「簡約卻蘊藏著深厚的智慧與美感」、「史上最出色的大提琴協奏曲」等等的高度評價與肯定,但遺憾的是,這部作品始終未能獲得大提琴家或樂團的重視,直到1960年代,由英國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動人的詮釋演奏,才重新喚起了大眾對這部作品的矚目。自此之後,它更是名列最受歡迎的大提琴曲目之一,至今仍不減其魅力。


▲英國作曲家艾爾加(圖|wiki照片)

協奏曲由大提琴沈重地、如宣敘調般的開場獨白展開,憂鬱的色彩與沈重的步伐讓人陷入沈思,然而作曲家在樂譜上標示著「高貴地」(Nobilmente)似乎也透露著自信的姿態,隨著音樂緩慢地向前推進,樂團伴隨著大提琴無有拘束地在旋律間漫遊,尋覓著最終的歸屬。陰鬱的主題色彩貫穿在樂章間,時而充滿活力、輕快的鮮明對比,大膽地翻攪著苦澀的滋味。不禁讓人想像在歷經過戰爭大屠殺場面後,再度面臨人生中的喜怒哀樂,也許不再拘謹,而是讓情感直接宣洩,並從中得到勇氣與希望,如同在終樂章的尾聲,奔放又充滿力量,閃爍著無所畏懼的堅毅與信念。

大提琴家秦立巍出生於1976年,來自中國上海的一個音樂世家,13歲隨父母移居澳洲。22歲參加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獲得銀牌肯定後,三年後又在紐約贏得知名的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Naumburg Competition)首獎,為秦立巍奠定了職業演奏家的生涯,同年亦受邀任教於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秦立巍以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的身份積極與國際知名樂團和指揮家合作,包括與倫敦愛樂合作錄製艾爾加/華爾頓的大提琴協奏曲專輯。他曾表示,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在他的音樂生涯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無數次的演繹見證了自己的成長。《留聲機》雜誌形容他是一位「時尚且敏感的表演者,對音樂投以無與倫比的專注。」而《紐約時報》也曾評價他的演奏「擁有無瑕的音準、鋼鐵般的技巧和柔美的音色。」本場演出中,觀眾不僅能欣賞秦立巍對於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獨特詮釋,還能聽到18世紀中期義大利著名製琴家瓜達尼尼(G. B. Guadagnini, 1711-1786)在1780年所製的名琴妙音。

相較於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肅穆與憂鬱,普羅科菲夫的第一號交響曲《古典》,以及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不同於普遍大眾對於俄國作品氣勢恢宏、雄偉壯麗的既定印象,這兩部作品反倒呈現出幽默諧謔、愉快簡潔的特色。話說普羅科菲夫的第一號交響曲之所以命名為「古典」,是因為他刻意採用傳統形式與風格來創作,他揣摩古典時期海頓的創作風格,但大膽地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元素,讓這首曲子充滿著出其不意的驚喜。1917年普羅科菲夫這般勇於創新的思維,正默默地為日後「新古典主義」的出世做最完美的鋪陳。當然,回歸到音樂本身,在均衡對稱的形式中,暗藏著不協和的和聲、怪異的節奏,以及無預警的轉調……等「叛逆不乖」的作曲手法。這顯現了普羅科菲夫的心機,也彰顯了他對音樂的前瞻性。猜想海頓或莫札特如果多活個120年,也許他們也會成為打破傳統框架、與時俱進的音樂先鋒。普羅科菲夫的第一號交響曲《古典》以其輕快、活潑的旋律和輕鬆的氛圍聞名,全曲充滿魅力,向來受到樂迷的喜愛。其中第三樂章嘉禾舞曲的旋律,也出現於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


▲俄國作曲家普羅科菲夫(圖|wiki照片)

另一位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比普羅科菲夫小15歲。他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親眼目睹了蘇聯政局的變遷,這些動盪不安無疑對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反映在他的音樂作品中。1945年正值納粹德國戰敗收場,蘇聯當局期待著蕭斯塔科維契能寫出一首可與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媲美的史詩級作品來慶祝勝利。然而,首演時大家聽到的是一首沒有合唱、沒有獨唱的交響曲,五個樂章卻僅有二十幾分鐘的曲長。更諷刺的是,它的音樂風格與英雄、勝利等關鍵字絲毫沾不上邊,而是充滿著活潑詼諧的幽默,給人一種愉悅輕鬆的印象。此舉惹怒了史達林,導致了接下來的文藝整肅運動,這部作品連同他的其他多首交響曲都慘遭禁演的命運。


▲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圖|wiki照片)

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沒有浮誇的宏偉,取而代之的是緊湊、精煉且近乎新古典主義的作品。或許大家在聽完普羅科菲夫的第一號交響曲後,會有一種既視感。然而,普羅科菲夫所追求的是真誠與單純的喜悅,但在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更複雜的情緒——諷刺、荒誕、輕浮與自嘲。曾有人將其描述為「海頓老頭兒和一名普通的美國中士,拙劣地假扮成卓別林的模樣,然後做出一堆鬼臉和異想天開的手勢。」〔註〕當然,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部作品,各會有一番論述,畢竟無人能透析作曲家當時的心境,但無可抹滅的是它所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當我們回顧歷史,揣想著在高壓統治下思想被箝制的處境,蕭斯塔科維契仍透過了音樂表達對現實的批判與諷刺。這也提醒了我們,在任何時代,藝術都可以是反抗和表達自由的力量,即便在被壓迫的陰影下,也能發出真實和勇氣的聲音。


〔註〕Solomon Volkov: Shostakovich and Stalin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07)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4 TSO大師系列】殷巴爾與秦立巍

~ai-e13f6001-69c8-42fd-9c3f-61249affb86c_

最新新聞

梵志登長榮

長榮交響樂團宣布 禮聘世界級指揮家—梵志登大師為駐團藝術家 攜手提升台灣古典樂壇實力

14
191
2024.11.22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張榮發基金會所屬長榮交響樂團昨(21)日宣布自明(2025)年起禮聘世界級指揮家...詳全文
10_ 記者會(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_

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領航重建 全臺舞蹈系共襄盛舉

0
46
2024.11.21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基於培育年輕世代...詳全文
合照。攝影 林峻永,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_

衛武營2025年搶票啟動 上半年逾30檔精彩演出 會員早鳥11/22啟售

2
98
2024.11.21 / 音樂新聞 / 樂壇動態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迎向2025年節目檔檔精彩,上半年【瘋迷24】、【衛武營國...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