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晚年創作給長笛、中提琴與豎琴的奏鳴曲(Sonata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1915),可說是這個編制中最為人所知的樂曲,不僅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更是後代作曲家們的典範。一般都認為德布西的樂曲是這個編制的首創之作,但是在德步西之前,已經有一位法國作曲家杜步瓦(Théodore Dubois,1837-1924)以這樣的編制寫了一首小品,本場音樂會就以這首小品揭開序幕。緊接著介紹法國作曲家若利維(André Jolivet, 1905-1974)寫作於1941年的《小組曲》,這首動聽的樂曲與若利維寫給長笛的其他較為前衛的樂曲風格甚為不同,此曲最後一個樂章使用了短笛。曾於巴黎高等音樂院受教於若利維的蕾傑(Edith Lejet, 1941-2024)是陳惠湄極為尊敬的法國女性作曲家,自巴黎歸國後一直持續亦師亦友的緊密友誼,2023年7月也在巴黎快樂相聚,不料2024年7月卻傳來蕾傑驟逝的消息,陳惠湄深感痛心與遺憾,在努力搜尋之後,得知蕾傑曾寫過一個這種三重奏編制的樂曲-《回憶的影子》(作於2017年,2024年11月由法國Henri Lemoine出版社發行),因此藉此機會向臺灣的聽眾介紹這位優雅溫暖的作曲家的作品。
下半場先演出素有「日本的德布西」之美譽的作曲家武滿徹(Tōru Takemitsu:,1930-1996)於1992年寫作的三重奏《於是,我知道那是風》 (そして、それが風であることを知った / And Then I Knew 'Twas Wind, 1992),不但以跟德布西同樣的編制寫作,並且還在樂曲中直接引用了德布西作品的音樂片段,在許多方面都與德布西的奏鳴曲有相當的關聯,卻又寫出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可說是一首以德布西為典範,並向德布西致敬的作品。音樂會壓軸的是德布西給長笛、中提琴與豎琴的奏鳴曲,在曲中可聽到德布西一貫的動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