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革命」是個耐人尋味的主題,畢竟想到革命,映入我們腦海中的通常是比較強烈的字眼。「在這個喧囂、資訊過載、科技快速變遷的世界中,音樂是一種共享的體驗,讓我們與自身的情感和思維產生聯繫。這種體驗與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相似,往往是寧靜卻極為深刻的,並且蘊含著革命性的力量。」陳銀淑說道。在音樂史上,有許多作曲家被視為具有革命性的音樂家,以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和華格納(Richard WAGNER)為例,他們的音樂不僅充滿力量,也時常探索著人類、社會,甚至政治。然而,本次音樂節將帶觀眾感受較為隱晦的革命語言,陳銀淑說:「無論是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或澤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詠嘆調的魔力,還是尼爾森(Carl NIELSEN)那獨特的交響宇宙⋯⋯這些作曲家在探索人類心靈、強調個人體驗的重要性上,同樣具有革命性和深刻性,儘管他們傳遞訊息的方式更加私密。」
衛武營國際音樂節每年都會向臺灣觀眾介紹一位備受矚目的當代作曲家。今年,音樂節榮幸邀請到美國作曲家奧古絲塔.里德.托瑪斯(Augusta Read THOMAS)擔任駐節作曲家,並將於三場音樂會中演出她的作品。托瑪斯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曾被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評為「當今美國音樂界最具辨識度且深受喜愛的人物之一」。《留聲機》雜誌(Gramophone)更如此形容她:「深思的當代作曲家,在震撼人心的樂音中,展現敏銳的思維與熾熱的生命力」。聊到托瑪斯,陳銀淑說:「她曾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的駐團作曲家,並與布列茲(Pierre BOULEZ)、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等音樂大師密切合作。她的音樂充滿活力與精湛技藝,我們很高興能在臺灣首次全面呈現她的音樂作品。」
▲駐節作曲家奧古絲塔.里德.托瑪斯(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駐節樂團首次邁向國際舞台
由臺灣音樂家集結而成——衛武營當代樂團(Weiwuying Contemporary Music Ensemble),每年均於音樂節中,為觀眾帶來兩場極具挑戰性的曲目。而今年三月,該團也將首度前進海外,於韓國最具代表性的音樂節——統營國際音樂節(Tongyeo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演出來自亞洲重要作曲家之作品,包括臺灣的潘皇龍(Hwang-Long PAN)、韓國的尹伊桑(Isang YUN),以及日本的細川俊夫(Toshio HOSOKAWA)。對此,陳銀淑表示:「這些年來,能夠見證駐節樂團的成長與發展,是極為愉快的事!我很榮幸能夠和這些卓越的音樂家一起帶觀眾進入當代音樂的廣闊世界,並享受當代音樂。此外,我們也希望搭建一座連結臺灣作曲家與國際知名作曲家的橋樑。」誠如陳銀淑所言,衛武營國際音樂節每年都舉辦作曲工作坊及作曲家甄 選,讓入選者接受國際一線作曲家指導,或於音樂節首演委託創作。當然,這座橋樑的概念如今也體現在衛武營和統營這兩個音樂節的合作上。
多媒體藝術的驚喜、當代音樂的先鋒者
自創辦以來,音樂節始終關注「複合媒體」(Mixed media)的概念,並於每年的節目中展現不同藝術形式的對話。今年,擅長在音樂演出中進行現場繪畫和動畫創作的法國藝術家格果・龐(Grégoire PONT)將與鋼琴家汪奕聞(Evan WONG)合作,推出新作《月光艾菲爾》(Moonlight on Eiffel Tower)。在德布西優美的創作中,觀眾將透過視覺化的音樂,感受法國巴黎的魅力與精神。除了跨界音樂會,樂迷朋友也可以透過《局外人:哈利 .帕奇的故事》(The Outsider: The Story of Harry Partch)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中,認識獨樹一幟的作曲家哈利.帕奇(Harry PARTCH)。帕奇深受古希臘、亞洲傳統音樂與戲劇的影響,並親手打造獨特的樂器,創造出既古老又嶄新的音樂風格。「像帕奇這樣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往往能帶來解放性的影響,而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這樣原創而獨特的思想家。」陳銀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