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採訪‧文/
陳佩珊
春雷乍響,劃破寧靜,正如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開場的那一記鞭響,隨之而來的是如百花綻放的音符,在空氣中輕盈躍動,勾勒出法國音樂的繽紛光影與韻律。 4月15日,長榮交響樂團將與指揮家后正宇(Jerry Hou)、鋼琴家胡瀞云齊聚國家音樂廳,為觀眾演繹拉威爾、白遼士與德布西的經典作品,帶領樂迷一同踏上充滿詩意、色彩斑斕的音樂旅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長榮交響樂團迎來世界級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擔任駐團藝術家,樂團的音色與合奏水準已然邁向新高峰,這場音樂會不僅是對法國音樂的禮讚,更令人期待見證樂團的成長蛻變。
從長號演奏邁向指揮舞台——后正宇
出生於臺灣的后正宇,目前為長榮交響樂團協同指揮、紐約愛樂助理指揮。五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阿肯色州的一個小鎮,在當地鮮少接觸到古典音樂,他坦言,童年時並未意識到音樂可以成為職業。直到一次在芝加哥聆聽交響樂團音樂會,他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當時身為長號手的他,被現場音樂的魅力深深觸動,從此決心投身音樂事業。他跟我們分享,自己前不久才站在芝加哥交響樂團的舞台上指揮,這對他而言意義非凡——彷彿過去那個坐在觀眾席中的自己,與如今站在指揮台上的自己,進行了一種時光交錯的對話。
音樂之路上,轉折往往來自意料之外。對后正宇而言,在歐洲擔任長號手時因傷被迫停止演奏,這促使他思考未來方向。他堅信音樂是最能表達自己、與他人連結的方式,因此決定轉向指揮,這正是他人生中關鍵的轉捩點。
他有幸師從傳奇指揮教育家——約瑪・帕努拉(Jorma Panula),這位曾培育艾沙-佩卡・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歐斯莫.凡斯卡(Osmo Vänskä)等傑出指揮家的大師,敏銳地看出后正宇的潛力。后正宇說:
「他是那個相信我、看到我的才華,並鼓勵我繼續追求指揮事業的人。他感覺我有東西要表達,並且有能力成為一名指揮,那時我30歲。」
▲指揮家后正宇(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談及長號演奏與指揮的差異,后正宇幽默地分享:「我常開玩笑說,作為指揮,我終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作為長號手,常常有大段休息時間,可演奏的篇幅並不多。長號的曲目雖不如鋼琴或小提琴那般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長號音樂缺乏魅力。事實上,許多當代作曲家都為長號創作了精彩的作品。」在歐洲期間,他致力於與當代作曲家合作,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與法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兼指揮家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2016)的合作。
「布列茲為我打開了當代音樂的世界,」 他如此形容這段師徒情誼,
「他是我音樂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啟蒙者」 。巧合的是,就在我們訪談的隔天,正好迎來布列茲誕辰100週年紀念日(3月26日),為我們的對話增添了一絲溫暖的巧合。
2022年夏天,他隨紐約愛樂首次回到臺灣,擔任首席指揮梵志登的助理。闊別多年,熟悉的氣候、壯麗山脈和家鄉美食,讓他感受到自己與這塊土地的連結。他還特地帶著年幼的兒子重訪舊居,內心百感交集。今年二月,他首次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對這段經歷讚不絕口。他說:
「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是一個開心的體驗,樂團不僅專業、友善,對音樂的熱情和開放態度令我印象深刻。」 他更透露,未來會盡力用更多中文與樂團溝通,他笑著說:
「樂團成員非常有耐心,無論是用英文還是中文溝通,他們都非常願意與我互動。合作過程中,我感受到與音樂家們之間深厚的連結,彼此之間似乎能夠心領神會。團員們對音樂充滿熱情,這讓我感到十分欣喜,也讓我對未來的合作充滿期待!」
指揮的視角:細膩詮釋法國音樂的靈魂
關於本場音樂會的選曲,后正宇認為詮釋法國音樂存在兩個核心挑戰——音色與靈活性。他解釋:
「跟德奧例如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等作曲家相比,法國作曲家有著完全不同的音樂觀念及音色思維。他們更注重的是音樂的色彩與靈活性,像是節奏與色彩快速地變換,使音樂生動富有彈性,聽起來不會僵化。」
VIDEO
節目開場的白遼士《羅馬狂歡節》序曲以活潑的節奏與華麗的配器著稱,展現了白遼士非凡的管弦樂色彩。后正宇說:
「白遼士徹底顛覆了19世紀初的法國音樂,他不僅擴展了管弦樂團的技術能力,更革新了音樂的戲劇性表現。聽眾將會聽到精彩的銅管演奏、快速的木管樂段、如春天般輕盈的弦樂,還有一段非常動人的英國管獨奏。」
除此之外,德布西兩首以自然為靈感來源的作品,各自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格。《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以一段極具代表性的長笛獨奏開場,后正宇說:
「這首作品同樣改變了音樂史,將現代和聲色彩的觀念帶入20世紀,真正開闢了音樂的全新疆域,尤其在和聲與色彩的運用上堪稱劃時代。」
音樂會的壓軸之作,是德布西另一部偉大的作品《海,三幅管弦樂交響素描》。后正宇表示:
「三個樂章描繪了海洋的不同面貌。德布西將聲音化為音樂畫作,用獨特的手法創造出一個長約30分鐘的大作品,採用了非常美麗的音樂素材,讓我們展開了豐富的音樂冒險。」 德布西精心編織出的聲音圖景,將引領我們進入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后正宇如何在流動的時光中,帶領大家感受聽覺的震撼與美妙,值得我們期待。
鋼琴家的視角:精緻且清新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旅美鋼琴家胡瀞云,2008年榮獲「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最高獎、「紐約藝術家協會國際大賽」鋼琴首獎及《古典郵報》2018年度最具創新力演奏家等獎項肯定,美國著名樂評家大衛・杜巴(David Dubal)曾稱讚她
「力道、色彩、技巧俱足」 。長期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胡瀞云對這段夥伴關係頗爲珍視。
「每一次合作都令人愉悅,」 她如此分享,
「團隊氛圍友善而不拘謹,我們總是能夠暢所欲言,共同追求音樂的完美呈現。」
▲ 鋼琴家胡瀞云(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此次音樂會將帶來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胡瀞云表示:
「這是一部清新、乾淨且精準的樂曲。」 她說:
「演奏時需要極其精確的掌控,不僅是個人技藝,更考驗與樂團間的默契。」 拉威爾在這部協奏曲中巧妙融入大量爵士元素,使音樂聽來彷彿自由即興,實則暗藏玄機。她進一步剖析了這一特質:
「仔細聆聽,你會發現旋律看似隨性,實則節拍精準地遊走於節奏之外。」 這種看似自由卻高度精準的表現手法,正是作品的迷人之處。
本曲的三個樂章,充滿現代感與活力,完美呈現拉威爾的標誌性風格。談及最愛的第二樂章,胡瀞云形容那是一段充滿詩意的獨白。
「好像一個人在自由漫步,內心卻蘊藏些許淡淡的憂傷。鋼琴主旋律與左手三拍子節奏的交織,創造出一種流動而悠長的線條。尤其是當英國管獨奏登場,鋼琴高音快速流動的32分音符,彷彿他們在隔空對話,我覺得特別地美。」 對於即將到來的演出,胡瀞云滿懷期待:
「這首作品有許多不同的詮釋,我很期待與指揮和樂團一同探索這首樂曲的無限可能。」
《夢迴法蘭西》——法國音樂絢麗盡收眼底
儘管風格各異,這些作品共同編織出法國音樂獨特的美學語言。對聽眾而言,這將是一場穿越法國音樂歷史的迷人旅程,從白遼士熱情極富戲劇性的篇章,經過拉威爾融合爵士韻味的精緻之作,直抵德布西的印象主義王國。
「想像自己在一家法國餐廳品嚐多道佳餚,」 后正宇以充滿詩意的方式邀請觀眾,
「每一道菜都有其獨特風味,而這場音樂會將呈現法國音樂最精緻的風味盛宴。」
胡瀞云則為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增添了更多期待。「這部作品將帶給聽眾截然不同的聽感體驗,」她如此分享,
「與拉赫瑪尼諾夫那種厚重、激情的風格相比,拉威爾的音樂更加精緻、輕盈,彷彿用最細膩的畫筆勾勒音樂的每一個細節。」 對於即將到來的合作,胡瀞云滿懷期待。
「每一次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都是一次新的音樂探索,我希望聽眾能夠感受到這部協奏曲所帶來的純粹喜悅。」
《夢迴法蘭西》不僅是聽覺的饗宴,也是一次穿越音樂時空的旅程。白遼士、拉威爾、德布西——三位音樂大師以各自獨特的語言,展現法國音樂的無窮魅力,觀眾將領略音樂色彩的絢麗與多樣。
▲主圖 2024年11月25日梵志登首次指揮長榮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圖|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夢迴法蘭西——后正宇、胡瀞云與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