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八重奏的無限樂章——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絃樂∞重奏的藝術》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八重奏的無限樂章——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絃樂∞重奏的藝術》

14
80
2025.04.07|採訪.文/李育潔

相較於常見的四重奏、五重奏,絃樂八重奏擴展了聲響的層次,營造出宛如小型管絃樂團般豐富的音色。這種編制不但極具挑戰性,也帶來令人驚艷的音樂張力。在4月29日及5月3日晚間,台灣絃樂團(下簡稱台絃)將於臺北國家演奏廳帶來《絃樂∞重奏的藝術》音樂會,透過多元曲目展現八重奏豐富的音響層次與無限可能。此次音樂會的曲目設計別具巧思——4月29日的演出涵蓋許伯爾(L. Spohr, 1784-1859)、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與蕭斯塔科維契(D.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作品,展現八重奏從古典、浪漫到現代的歷史演進與風格多樣性;5月3日則聚焦十九世紀後半的民族風格,透過加德(N. Gade, 1817-1890)與艾內斯科(G. Enescu, 1881-1955)的作品,帶領樂迷體驗豐富的音響與戲劇性。

談到絃樂八重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過於孟德爾頌於1825年完成的《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Octet in E-flat major, Op. 20)。創作此曲時,孟德爾頌年僅十六歲,在此之前,他已完成多首絃樂交響曲,在和聲、對位法、絃樂器演奏技法和配器掌握上已有一定的成熟度。《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展現青年孟德爾頌過人的才華,更充分體現了他的個人風格:對結構與織體的美感掌握、旋律的歌唱性、靈巧輕盈的節奏等。這首作品不僅是提琴家心目中「必演的室內樂曲目」,也深受愛樂者喜愛。不過,可能很少人知道,此曲其實是受到許伯爾的《D小調第一號雙絃樂四重奏》(Double String Quartet No.1 in D minor, Op. 65)啟發而創作的。

許伯爾是十九世紀初期德國的重要音樂家,雖然後來的名聲不如孟德爾頌、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或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響亮,但他的室內樂及小提琴作品至今仍受到許多音樂學者及演奏家重視。1823年,許伯爾創作了《D小調第一號雙絃樂四重奏》。雖然同為八重奏編制,但聲部設計與音樂概念卻截然不同。這部作品是最早的雙絃樂四重奏之一,對八重奏形式的發展影響深遠。對此,台絃資深的小提琴家鄭澤勳說:「許伯爾在總譜上清楚地將八把提琴分兩組區隔開,讓我們知道這首作品是寫給『兩組絃樂四重奏』演奏的,而這兩組絃樂四重奏也分別扮演著伴奏與主奏的角色。孟德爾頌的總譜是將八把提琴由高音至低音依序排列,他的作品傾向於將八把絃樂器交響化,因此聲部之間的關係很緊密,作品結構也相當緊湊。」


▲小提琴家鄭澤勳(圖|台灣絃樂團 提供)

雖然創作年代僅差了兩年,但這兩首作品體現了八重奏發展的概念及音響過渡。在上述兩首作品後,蕭斯塔科維契的《兩首絃樂八重奏小品》(Two Pieces for String Octet, Op. 11)則將於4月29日的音樂會中,引領我們感受二十世紀前衛的音響。此曲創作於1924至1925年,是蕭斯塔科維契青年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雖然篇幅不長,但這首作品仍充分展現了蕭氏音樂中獨特的不協和聲響、劇烈的戲劇張力和情感對比。提到這整場音樂會的曲目,鄭澤勳表示:「雖然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風格較為現代,但我反而特別推薦大家前來欣賞此曲。因為音樂不僅限於輕鬆、悅耳的聲音,從前兩首結構均衡、旋律優美的作品欣賞過來,我們的聽覺體驗會拓展開。而當我們從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往前回推,也會對十九世紀流行的聲響有更深的認識。」

除了展現八重奏在不同時期的演進,台絃5月3日的音樂會將以加德與艾內斯科的作品,帶領聽眾進一步探索這種編制在民族風格上的可能性。加德為十九世紀丹麥浪漫主義的代表音樂家。早年,加德主要擔任丹麥皇家管絃樂團的小提琴家,演奏之餘也熱衷於創作,但他的創作初期在丹麥並未受到廣泛關注。在悉心研究德奧音樂與文學後,加德的創作風格逐漸成熟。1842年,加德將自己的交響曲寄給孟德爾頌。孟德爾頌不但相當讚賞此曲,甚至在萊比錫首演這部作品。這次機會成為加德音樂生涯的轉捩點,他除了獲得丹麥政府資助前往萊比錫,日後更與孟德爾頌、舒曼等作曲家成為至交。除了擔任萊比錫音樂院的教授,加德更在孟德爾頌去世後,接任了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的指揮一職,由此我們不難想像他當時在德國音樂圈的地位。此次台絃要演出的《F大調絃樂八重奏》(String Octet in F Major, Op. 17)為加德1849年完成的作品,作品中精巧的對位與聲部對話,令人聯想到孟德爾頌的作品。「雖然這首曲子主要是以德奧樂派的語法寫成的,但仔細聽,其中蘊藏了許多北歐音樂才有的特色。」小提琴家簡祥峻說:「孟德爾頌的八重奏是年輕氣盛,熱血、陽光的感覺。相較之下,加德的音樂聽起來比較冷,真的就像北歐的天氣。此外,北歐的音樂中常有一種腳踏實地、穩健的感覺,外加民謠的元素,或風笛空靈的聲音等等.這次詮釋這首八重奏時,我們會特別將對北歐音樂的想像帶入,而不是用德奧音樂的角度下去處理。」


▲小提琴家簡祥峻(圖|台灣絃樂團 提供)

在5月3日的音樂會中,觀眾還可以藉由艾內斯科的《C大調絃樂八重奏》(String Octet in C Major, Op. 7),體驗熱情、神秘的東歐風情。艾內斯科為羅馬尼亞代表作曲家。受到民間音樂啟發,他的作品充滿即興風格、不規則的節奏與帶有裝飾性的旋律,搭配上多變的和聲,音樂充滿了魔幻的色彩。簡祥峻說:「我第一次聽這首作品時,覺得很像到了歐洲的水煙館,一切都非常迷幻。艾內斯科受到法國音樂影響,相當重視音色之間的轉換,與德奧派系強調和聲結構的方式不同。」艾內斯科這首充滿狂想色彩的八重奏,富有史詩般的戲劇性,常被視為孟德爾頌之後最精彩的八重奏作品。「這首八重奏非常不容易排練,作品規模龐大以外,八把提琴的獨立性很高,再加上調性轉換很模糊⋯⋯我們必須要對作品結構非常熟悉,才能有效率地將它組織起來。」簡祥峻說道。

成立三十五年的台絃,團員均為國內優秀的演奏家,絕佳的演奏技巧和默契深獲國內樂迷肯定。而每年固定舉辦室內樂音樂會,更是他們深化樂團素質的關鍵。對此,簡祥峻認為:「相較於大型樂團,室內樂演奏增加了每個團員的主動性。透過室內樂,我們感受到彼此呼吸、肢體語言的不同,聆聽、認識了每個人獨特的音樂性,這對台絃的樂團演出有很大的幫助。」鄭澤勳也補充:「在室內樂裡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聲部,責任重大,因此相對是比較緊繃的。當我們回去演奏絃樂團時,其實會放鬆很多,但又保留著室內樂帶給我們的經驗。這種放鬆,但默契和敏感度提升的狀態,讓台絃的演奏品質越來越好。」

說到欣賞八重奏的秘訣,簡祥峻建議樂迷:「如果不是那麼熟悉這些作品,可以先以掌握主旋律為主,接著再試著尋找與主旋律對話的副旋律,最後可以沈浸在整體中,細細品味和聲變化和情感轉折。」鄭澤勳則是特別分享了八重奏的魅力:「從纖細的室內樂到宛如交響樂般豐富的色彩,八重奏的表現力極為寬廣,對聆聽者及演奏者來說都是極大的享受!」4月29日與5月3日,誠摯邀請樂迷走入演奏廳,與台絃一同探索八重奏的無限魅力,感受八把提琴交織出的豐富層次與情感張力!


▲主圖 台灣絃樂團堅信「音樂來自於內在,能撫慰人心,引領大家進入更高的精神層次」(圖|台灣絃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絃樂∞重奏的藝術 2025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絃樂八重奏

Web

最新新聞

邵恩_900x600

【MUSICO特別報導】一場關於生命、情感與文化的對話:《悲喜同源》邵恩&TCO——專訪指揮家邵恩、小提琴家魏靖儀

23
750
2025.04.02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音樂,能訴說無聲的情感,也能映照生命的流轉起伏。 指揮家邵恩將攜手臺北市立...詳全文
ESO with Jaap_活潑_

【MUSICO特別報導】ESO《夢迴法蘭西》:法國音樂的極致盛宴——專訪指揮家后正宇、鋼琴家胡瀞云

17
1,518
2025.04.01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春雷乍響,劃破寧靜,正如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開場的那一記鞭響,隨之而來的是...詳全文
OLYMPUS DIGITAL CAMERA

【MUSICO特別報導】孤寂中的想望——李察.蓋利安諾紐約探戈三重奏

19
1,479
2025.03.31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提到「手風琴」(Accordion),你會想到是什麼樣場景和什麼樣的音樂?是巴黎...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