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特別報導】一場關於生命、情感與文化的對話:《悲喜同源》邵恩&TCO——專訪指揮家邵恩、小提琴家魏靖儀 - MUSICO

【MUSICO特別報導】一場關於生命、情感與文化的對話:《悲喜同源》邵恩&TCO——專訪指揮家邵恩、小提琴家魏靖儀

18
288
2025.04.02|採訪‧文/李育潔

音樂,能訴說無聲的情感,也能映照生命的流轉起伏。

指揮家邵恩將攜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於4月13日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透過國樂展現他對東西方音樂語彙的深刻詮釋。TCO將於本場音樂會世界首演兩首由邵恩改編的作品——陳其鋼的《悲喜同源》小提琴協奏曲與關峽的《木蘭詩篇》集成曲。TCO此次特別邀請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桂冠獎得主魏靖儀,擔綱《悲喜同源》小提琴獨奏。除了兩首備受期待的首演作品,同場演出還將帶來郭文景的《古都風情三首》與劉長遠的《四季》民族管弦樂組曲,展現國樂豐富多變的藝術風貌。無論是國樂愛好者,還是渴望全新聆聽體驗的樂迷,都不容錯過這場音樂盛宴。

TCO▲臺北市立國樂團(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音樂會的曲目安排蘊藏了指揮家細膩的心思。而本次演出的整套曲目,正是以陳其鋼的《悲喜同源》為核心展開的。旅法著名華人作曲家陳其鋼,為法國傳奇作曲家梅湘(O. Messiaen)的關門弟子。2012年,陳其鋼的愛子因故離世,悲痛的他於五年後發表了《悲喜同源》小提琴協奏曲。此曲以古琴曲《陽關三疊》為主題素材,而《陽關三疊》則源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流露的離愁別緒,正是陳其鋼欲透過此曲傳達的精神。陳其鋼曾說:「人們因得而喜,因失而悲,但一切事物皆由陰陽兩面組成,悲與喜如同得與失,有得必有失,從這個意義上說,得即是失,失亦是得。」他更說:「我想透過這首作品表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情,而是想將悲與喜這對不能分割的孿生,通過大喜與大悲,激越與深情的穿插對比,昇華為人間大愛的統一體。」誠如老子於《道德經》中提到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當人們參悟出悲與喜本存在於生命長河的兩岸,於情感的交錯中找到平衡,靈魂便得以昇華。

邵恩說:「三年前我有幸指揮過原版的《悲喜同源》,深受感動。此曲揭示了生與死這個沉重的主題,並融合了東方美學、哲學、人類情感,以及西方現代學院派的創作技法,水準極高。因此我在策劃這場音樂會時,首先選擇了這首作品。」擔任獨奏的魏靖儀,對情緒有很深的體悟,他說:「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因為我們曾經歷過悲傷嗎?如果身處於黑暗的深淵之中,當看到一絲光明時,我們會本能地渴望它;但若我們已經身在光明之中,可能對光明本身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情緒波動。因此,我認為情緒的感受,其實來自於比較。」他也說:「在大悲大喜後,人的情緒往往更趨於平靜。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能夠同時感受到快樂與悲傷,就像吃芒果可以同時品嚐到酸與甜。相信大家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是快樂的事情,卻不知為何突然湧上一絲憂傷,可能因為我們想起過去的某個時刻,而當時陪伴我們的人卻已不在身邊。這種『既快樂又悲傷』的感覺,我認為正是陳其鋼先生想要表達的。」

陳其鋼擅於以歐洲音樂的概念表達中國的哲學思想,在《悲喜同源》中,魏靖儀也觀察到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此曲有許多全音音階和滑音,讓我聯想到德布西(C. Debussy)或拉威爾(M. Ravel),甚至是伊貝爾(J. Ibert)或浦朗克(F. Poulenc)。這種融合讓人感受到,陳其鋼既嚮往法國音樂的自由,也保有中國文化的矜持。」魏靖儀繼續分享道:「陳其鋼的譜寫得非常仔細,特別是在標註的術語上,從最初的『蒼涼的』、『孤獨的』、『溫柔的』,逐漸轉變為『悲喜交織』的情感,例如:『略帶感傷的輕鬆』、『感傷的美』、『痛苦中的溫情』,甚至是『孤獨的美』。這些混合的情緒被標記得非常清楚。」

魏靖儀▲小提琴家魏靖儀(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陳其鋼雖以中國古曲為素材,卻做了大幅度的發展與提升,巧妙融入法式近代和聲語言。《悲喜同源》的改編非常困難,邵恩為此投注了非常大的心血,他表示:「改編的每個音符都需要精心設計。我必須用國樂的思維去理解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境與思想內涵。樂團並非單純的伴奏,作品是整體構思的結晶,不僅是西樂獨奏與中樂協奏的結合,更是殊途同歸,以世界的語言、中國的元素,表現生與死這人類共同關心的主題。」改編作品絕非單純將原作的樂器聲部直接移植到對應樂器上,而是需要站在作曲家的立場思考。「我必須思考『假如這是作曲家原創的國樂作品,他會怎麼做?他如何運用國樂的語言來表現作品的內涵?』因此改編絕不是簡單的過程,有時甚至會出現無法演奏的情況。」邵恩說道。魏靖儀也認為,好的改編不會影響作曲家的本意,他說:「本來就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改編成國樂版本時反而很自然,甚至聽起來很舒服。雖然改編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但並不會覺得差異過於巨大。我並不會因為西樂、國樂的差異而感到不習慣,因為音樂的詮釋方式才是最關鍵的。」

除了《悲喜同源》,邵恩還精選多首作品,藉整場音樂會展現『風土人情』,他說:「我想展現的並非旅遊層面的『風土人情』,而是人類生活的四個基本要素——『風』代表郭文景的《古都風情三首》;劉長遠的《四季》則為『土』,象徵著四季變化;關峽的《木蘭詩篇》講述『人』的故事;『情』則體現於《悲喜同源》。」邵恩認為,東方人、華人有屬於自己的風土人情,不管是哲學、審美、情感表達的方式,甚至是節氣的劃分,都孕育出獨特的文化。他說:「中國的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皆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而我們國樂人,則承擔著傳承、演奏與發展中國音樂的光榮歷史使命。」

4月13日的音樂會不僅是一場音樂會,而是一場關於生命、情感與文化的對話。指揮邵恩以細膩的策劃,串聯四首作品展現「風、土、人、情」的深層意涵;魏靖儀則將以精湛的琴藝,詮釋陳其鋼作品中交織的悲喜。除了透過改編,對國樂的革新提出挑戰,豐富的曲目也將帶領觀眾一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縮影,並於音符間體悟生命的真諦。無論是傳統國樂愛好者,還是對音樂懷抱探索精神的聽眾,都能在這場演出中找到感動與共鳴!


▲主圖 指揮家邵恩(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悲喜同源─邵恩&TCO

悲喜同源1000X380banner-

最新新聞

ESO with Jaap_活潑_

【MUSICO特別報導】ESO《夢迴法蘭西》:法國音樂的極致盛宴——專訪指揮家后正宇、鋼琴家胡瀞云

12
378
2025.04.01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春雷乍響,劃破寧靜,正如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開場的那一記鞭響,隨之而來的是...詳全文
OLYMPUS DIGITAL CAMERA

【MUSICO特別報導】孤寂中的想望——李察.蓋利安諾紐約探戈三重奏

15
850
2025.03.31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提到「手風琴」(Accordion),你會想到是什麼樣場景和什麼樣的音樂?是巴黎...詳全文
簡文彬A2103269_

【MUSICO特別報導】簡文彬指揮長榮交響樂團,重磅演繹從死亡走向重生的音樂巨作: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15
1,967
2025.03.26 / 音樂新聞 / 特別報導
馬勒的音樂充滿了迷人的哲學意涵,讓一眾樂迷沈醉在其中,而他,也是指揮家簡文彬最鍾...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