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絕望與希望交織成曲——蕭斯塔科維契《C小調第八號交響曲》 - MUSICO

【熱門話題】絕望與希望交織成曲——蕭斯塔科維契《C小調第八號交響曲》

0
25
2025.04.24|發稿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桂冠指揮殷巴爾(Eliahu Inbal)為蕭斯塔科維契音樂領域的權威,他對作曲家深刻的理解與詮釋,讓每一場演出都充滿了無可比擬的張力與深度。繼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成功合作多場音樂會後,今年,他將再度與TSO攜手,於4月7日週六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呈獻蕭斯塔科維契的《C小調第八號交響曲》。這部作品充滿了作曲家在戰爭與政治壓力下的心靈掙扎與絕望,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紀蘇聯時期的歷史與情感背景。而小提琴巨星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也將與殷巴爾、TSO共同演繹德弗乍克《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本音樂會將呈現這兩部經典之作,而今天,我們將特別聚焦於蕭斯塔科維契的《第八號交響曲》,深入探索這首兼具思想深度與情感張力的偉大樂曲。

▲1994年殷巴爾與維也納交響樂團錄製蕭斯塔科維契《第八號交響曲》

蕭斯塔科維契一生賣力地以音樂來回應他所處的政治及社會環境,作品與歷史並行的脈絡尤其體現於他的交響曲系列,而殷巴爾細膩的指揮風格,總能讓音樂中的政治張力、戰爭創傷和個人掙扎展現得淋漓盡致。殷巴爾獨到的音樂洞察力也展現在《第八號交響曲》的詮釋上,1994年,他發行了讓無數音樂評論家為之讚嘆的專輯系列——與維也納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蕭斯塔科維契交響曲全集,古典音樂評論家保羅.庫克(Paul Cook)曾讚譽此全集為「驚人的成就」,且其中《第八號交響曲》更是整體作品中的「皇冠」。在這個版本中,殷巴爾並未簡單地強調悲劇,而是通過悠長、遼闊的樂句將深沉的情緒逐步引出,如專業樂評家李欣恬對這份錄音的形容:「殷巴爾的處理並不悲情,而是將樂句想像得很長,深沉的複雜情感油然而生。」

▲2017年殷巴爾與東京都交響樂團錄製蕭斯塔科維契《第八號交響曲》

然而,殷巴爾對於「蕭八」的探索不僅止於此。2017年,與東京都交響樂團的合作再次帶來了一個與先前版本迥異的風貌。這一版本的音響處理極為清晰,樂器之間的分離度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標準,整體音效充滿了活力與動感。銅管部分所散發出的力量感十足,創造了一種既能激昂又不至於過度尖銳的音響效果。殷巴爾在此版本中選擇了略快的節奏,使得悲劇性的情感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呈現。這種微妙的節奏變化,讓作品中的焦躁不安在音符中鮮明顯現,仿佛更加貼近作曲家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1943年夏季,蕭斯塔科維契在伊凡諾沃作曲家創作之家(Ivanovo Home for Composers' Creative Work)創作了他的《第八號交響曲》。攝影:妮娜.蕭斯塔科維契。圖片來源:DSCH Journal。

蕭斯塔科維契的《第八號交響曲》,表達了作曲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心靈痛苦,並表現出他對多部C小調交響曲的深厚崇敬——尤其是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和馬勒的作品。蕭斯塔科維契的十五首交響曲經常被後人視為他對二十世紀蘇聯政治及社會環境的音樂回應,聽著一部部蕭斯塔科維契的交響曲,彷彿讀過一章又一章歷史洪流中的情感日記。例如,《第七交響曲》(別名「列寧格勒」)所表達的極端苦難與抗爭精神,就源自於蘇聯在二戰期間與納粹德國的殊死搏鬥。而《第八號交響曲》(又稱作「史達林格勒」),則表現出作曲家在經歷戰爭帶來的創傷與政治壓制後,心靈上的疲憊與絕望。

《第八號交響曲》創作的1943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戰爭正值激烈的對抗,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蕭斯塔科維契對當時戰爭和政治局勢的直接反應。比起《第七號交響曲》滿富英雄主義情感,《第八號交響曲》則更加內省與憂鬱,深刻表達了作曲家對人類苦難、戰爭創傷及其個人命運的感受。這部作品也被認為是蕭斯塔科維契作品中的悲劇巔峰,無論從旋律、和聲,還是結構上,都表達出一種心靈上的極度疲憊。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喬治.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的《第八號交響曲》,專輯封面為「列寧格勒圍城戰」(The Siege Of Leningrad),俄羅斯新聞社拍攝。

蕭斯塔科維契自身曾形容《第八號交響曲》為一首「痛苦的詩篇」,在公開場合,他稱其為「反映戰爭可怕悲劇的嘗試」,這場戰爭中,蘇聯損失了兩千七百萬人命。不過在《證詞》一書中,他又進一步闡述道:「我對被希特勒殺害的人感到永恆的痛苦,但我對被史達林命令殺害的人同樣感到痛苦。我為那些被折磨、被槍斃、被餓死的人感到痛苦。在我們國家,在與希特勒的戰爭開始之前,就有數百萬人是這樣死的。戰爭帶來了更多的悲傷和摧毀,但我並未忘記那個可怕的戰前歲月。這就是我的交響曲所表達的,《第八交響曲》也包含在內。」如樂評人朱得嘉所筆,蕭斯塔科維契寫下充滿雄渾黑暗力量的第八號,是因為他無法掩飾自己內心深處對戰爭、對極權的恐懼,對戰場上每條生命、對小人物的憐憫,以及,他對自己處境的掙扎。

▲全曲開頭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強力奏出的「命運主題」。圖片引用自夏爾克網路文章〈蕭士塔高維契:第八號交響曲的情境〉

《第八號交響曲》共分為五個樂章,其貫穿全曲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音樂語言的悲劇性」,讓聽者感受到每一個樂章中無法抑制的哀傷情感。首先,開篇樂章〈慢板〉(Adagio) 以沉重且延展的奏鳴曲形式為基調,基本動機呈現出一種「命運」的氛圍,隨著音樂發展,這一動機逐漸變得扭曲,甚至帶有軍事化的色彩。而在樂章的尾聲,一段哀傷的英國管(cor anglais)獨奏悄然響起,暗示著希望與重生的可能性。

蕭斯塔科維契隨後以兩首無情且怪誕的行進曲跟進。第二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樂句尖銳且編制刺耳,有人形容這首曲子像是勝利的征服者的隊列,有著荒謬的宏偉感,更有作家形容,此樂章令人聯想到戰爭年代新聞影片中所展示的納粹隊列的荒唐壯麗。接著,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則呈現一種不間斷的永恆運動型樂章,音樂持續推進,直至爆發出無知的狂怒。鼓聲轟鳴,音響充滿了破裂且不和諧的元素,強烈表現出時代的混亂與痛苦。

一切祥和的希望近乎消逝,就在這時,蕭斯塔科維契引入了第四樂章的素材:一段高貴又有力的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反覆的低音主題總共重複了十二次之多,彷彿激情已盡,只留下麻木感,最後轉至C大調和弦,直接進入最後的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當年受蕭斯塔科維契形容為「明亮陽光下的牧歌,帶有舞蹈元素和通俗旋律。」就像他概括此曲創作思維是「試圖展望戰後時代,生命是美麗的,所有黑暗和不光彩的東西都會腐爛,美麗會勝利。」然而,搭配著樂曲,這句話中似乎隱含著一種荒涼感。音樂末端化為虛無,殘酷與野蠻終將勝出,象徵著一個始終無法表達道德憤慨的人,最後的希望與庇護都已離去。

▲TSO桂冠指揮殷巴爾(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本次的「【TSO大師系列】殷巴爾、特茲拉夫與TSO」音樂會上,也將為觀眾帶來另一首特別的選曲——德弗乍克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儘管兩曲來自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兩者之間卻帶有相同情感共鳴。德弗乍克的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作為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濃厚的民族情感和對人類命運的深刻反思,同樣表達了作曲家對個人命運的深刻感悟,以及對苦難和戰爭的音樂反思。

這首曲子將由德國小提琴家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演繹。他以其清晰度、豐富性和立體感的演奏風格,深受國際音樂界的推崇,曾榮獲德國OPUS Klassik古典音樂獎、德國唱片評論家獎等多項權威音樂獎項,並數度入圍葛萊美獎。他的演奏被英國《衛報》讚譽為「詮釋近乎完美,無人匹敵」,並以其極具魅力的舞台風格聞名。特茲拉夫擅長解讀音樂,為每一首作品賦予現代的個性,使得每次演出都充滿獨特的光彩,他將與桂冠指揮殷巴爾再次同臺合作,共同演繹德弗乍克熱情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TSO大師系列音樂會,由桂冠指揮殷巴爾帶領TSO演出(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第八號交響曲》是在經歷戰爭與政治壓迫後,對人性深刻反思的音樂寫照。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裡暗藏無數層次的深意與暗示,每一次的聆聽,都是對人類經歷與情感的再次回顧與再思。今年正逢這位偉大作曲家逝世五十週年,殷巴爾與TSO將陸續為大家帶來他的第七號、第八號與第四號交響曲,我們很高興讓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遺產得以重啟,希望將作品中的深層意涵、歷來發表時的高度震撼,在當代的舞台上被重現出來。歡迎各位樂迷一同見證大師風采!


▲主圖 桂冠指揮殷巴爾 (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2025 TSO大師系列】殷巴爾、特茲拉夫與TSO


◎以上廣告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TSO_0504 殷巴爾與特茲拉夫_MUSICO專題尺寸_1000x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