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採訪‧文/
陳佩珊
在巴洛克音樂光芒四射的年代中,1685年無疑是最耀眼的一年——誕生了兩位撼動音樂史的巨匠:韓德爾與巴赫。5月7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將迎來一場向這兩位音樂泰斗致敬的《極致・1685》音樂會,由現任慕尼黑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赫爾曼(Andreas Herrmann)擔任指揮,與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共同帶來韓德爾的《上主如是說》(Dixit Dominus)與巴赫的《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兩部宗教經典鉅作,帶領聽眾沉浸於韓德爾與巴赫筆下風格迥異卻至臻極致的音樂世界,在跨越三個世紀的聲音交織中,感受巴洛克時代的藝術能量在當代舞台迸發新生。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圖|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赫爾曼的音樂世界:深刻詮釋巴洛克經典
赫爾曼於1963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本次音樂會將是他在臺灣的首度登場。身為慕尼黑愛樂合唱團的藝術總監,他長年專注於清唱劇與神劇等宗教作品的詮釋,尤其在巴洛克音樂中對語言、音色與情感層次的細膩處理聞名。赫爾曼擅長從文本出發,挖掘音樂中深層的情感與精神意涵,並透過聲部平衡與音色塑造,勾勒出兼具嚴謹結構與靈魂厚度的音樂風貌。此次受邀來臺將帶領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演繹韓德爾與巴赫的代表作品,從歷史角度來看,兩位作曲家皆為巴洛克時期的巔峰代表,風格卻各有千秋:韓德爾是一位國際化的作曲家,將歐洲各地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展現高度戲劇性與情感張力;巴赫則是複音音樂的對位大師,其作品常散發出一種安詳而深沉的敬虔氛圍,反映出他深植於信仰的靈性追求與哲思。在被問及到這兩位作曲家在心目中的地位時,赫爾曼說:
「作為一位指揮家,我不僅從音樂史的角度來看韓德爾與巴赫的作品,更著重於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深度與精巧的結構。他們的音樂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是因為它們觸及了人類共同的情感經驗——喜悅、悲傷、希望與靈性。」
韓德爾的《上主如是說》創作於1707年,年僅22歲的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已展現出驚人的才華與野心。赫爾曼指出:
「韓德爾的音樂之所以動人,在於他那充沛的活力以及濃厚的戲劇性,透過情緒與節奏的強烈對比,構築出緊湊而鮮明的敘事張力。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歌劇特質,能直接觸動人心,並牽引聽眾的情感流動。」 他特別強調,音樂與文字之間的緊密關係,是韓德爾作品中的關鍵所在:
「他用音樂的語言來凸顯文字的情感重量,使聽眾得以在更深的層面上感受故事的內涵。」 這部作品融合了義大利式的戲劇性與德國式的對位技法,熱情奔放的人聲線條與繁複精緻的弦樂相互交疊,營造出強烈的戲劇感染力,也為日後的神劇《彌賽亞》奠下重要基礎。
相較之下,巴赫的《聖母讚主曲》則展現出更為內斂且精緻的風格,其結構層次分明,富有思想性。這部作品最初版本創作於1723年,取材自《路加福音》中聖母瑪利亞得知自己將生下耶穌後所吟唱的讚美詩。作品中巴赫以精湛的複音對位技巧與精巧的結構安排,體現出他深刻的信仰精神與思想層次,並藉由象徵性的音樂語彙豐富作品的精神內涵。赫爾曼表示:
「巴赫以其結構上的繁複與深邃的靈性反思令人著迷。他的音樂彷彿一幅錯綜複雜的掛毯,每一個聲部與旋律都乘載著獨特的意義,共同編織出一種引人沉思的整體感受。在他的作品中,文字與音樂的交織深化了文本的內涵;而他的對位技法則提升了聲樂線條的表現力,使演出者與觀眾之間能建立起更深層的連結。」 韓德爾戲劇性的澎湃與巴赫的靈性世界的深邃,在赫爾曼心中構成鮮明的對比。他希望能在舞臺上展現這些特質,讓觀眾穿越時空,與這些音樂建立起共鳴與連結,感受這兩位大師作品的豐富層次與永恆魅力。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圖|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音樂即語言——赫爾曼的詮釋理念
對赫爾曼而言,音樂是一種能夠「說話」的語言。他解釋:
「德文中有個概念叫做 Musik als Klangrede,意思是『音樂即聲音的語言』。這個概念強調了音樂就像語言一樣,能夠傳遞情感和思想。這在巴洛克音樂中尤其重要,因為當時的音樂表現力與其修辭特質(rhetorical qualities)是緊密相連的。」 秉持這樣的理念,赫爾曼特別注重將旋律視為語句,講究語感與呼吸的處理;同時深入歌詞文本,從字句中挖掘情感的重量;更強調演出是一場彼此傾聽、即時回應的「對話」,藉由音樂的「身體語言」,展現情感的張力與戲劇性。但這樣的詮釋不只是追求精緻技巧,更是為了與觀眾建立共鳴。他說:
「即使觀眾聽不懂拉丁文,我仍希望他們能感受到音樂中所傳遞的喜悅、敬畏與戲劇性的潛在情感。」 透過音樂的情感起伏與音色變化,他致力讓音樂超越語言障礙,讓觀眾不僅被音樂打動,更能感受作品背後深刻的精神意涵。
對赫爾曼來說,巴洛克音樂是一座無盡的寶庫,也是他熱情啟航的原點。在這次的合作中,他希望將這份熱情轉化為集體創意的火花,並鼓勵年輕音樂家保持好奇心與開放心態,不僅用耳朵聆聽,去探索不同音樂風格、了解歷史與文化背景,更要勇於嘗試多樣的詮釋方式。他說:
「巴洛克音樂強調個人風格與創意,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是這段旅程中最迷人的部分。」 巴洛克音樂重視語言性與情感的真誠表達,而每一位演奏者,都是這份語言的傳遞者。只要懷抱熱情,樂於分享與傾聽,就能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讓音樂真正充滿生命力。他補充道:
「學習與欣賞巴洛克音樂是一段長遠的旅程,而非一場競賽。過程中也許會遇到挑戰,但只要持續投入,這個世界將帶來豐富的情感與美感回饋。」
VIDEO
最後,赫爾曼表達了自己對即將到來的臺灣之行的期待:
「雖然還沒親身體驗,但我已聽聞許多關於臺灣的美好事物,特別是充滿活力的藝術、美麗的自然風景,以及豐富多元的文化傳統。我非常期待能親身感受這些文化能量,為我的音樂詮釋注入新的靈感。」 他相信,這場音樂會是一場與音樂、演出者及觀眾三方的深度交流。他表示:
「音樂的意義不在於展示,而在於共鳴。這些跨越三個世紀的作品至今仍能觸動人心,正是因為它們承載著超越時代的真實情感。」 《極致・1685》音樂會將讓韓德爾磅礡的戲劇性與巴赫精巧的結構美學交織輝映,三百年前的聲音將在當代現場重獲迴響,綻放出跨越時空的璀璨光芒。
▲主圖 慕尼黑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赫爾曼(圖|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節目資訊與購票
台北愛樂《極致.1685》歡慶韓德爾與巴赫誕生3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