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詩人蕭邦一生中最長的戀情應該是與小說家喬治桑在一起那九年,喬治桑為了蕭邦將家裡重新裝潢,因為音樂家的練琴室要絕對的安靜,喬治桑找來專家做了隔音設備,這在華沙的蕭邦博物館裡都有展覽,還有她也都會煮波蘭的傳統料理給蕭邦享用,但聽說蕭邦真正愛上喬治桑的那一霎那是當他第一次到女方家作客時,喬治桑竟然穿了波蘭姑娘的傳統服飾來迎接蕭邦。哇!
七八零年代時,學音樂真的是貴族的教育,最讓父母親傷腦筋的就是每次上課的鐘點費。有的老師,一個小時上課上得滿滿的,有的老師,不知為何,一次都要上兩小時,或兩小時多。還有一件事,就是名師幾乎都住在台北,那其他縣市想學音樂的小孩只好北漂。以前常聽同學從花蓮坐飛機,或是從台中坐火車到台北學樂器。剛開始幾次是父親帶著,後來就一個人,想想也許是有這樣的訓練,後來出國獨立生活也就順理成章,當然比起莫札特(1756-1791)六歲就出國表演兩三年才回家一次,而且後來也都自己出國,他還負擔著是去表演找工作的雙重任務呢!貝多芬(1770-1827)也是啊!十六歲自己出國去找莫札特學琴,母親卻生病,身為長子他立刻回國,二十一歲再出國一次,就再也沒回過家,他一生獨身。
最近的疫情, 影響到男女老少的生活,學生沒有學校可以去,要在家網路上課, 當時腦海裡浮出要是貝多芬的時候有網路,他會透過螢幕跟莫札特學鋼琴嗎?
再回到台灣的七八零年代,除了學生跑台北之外,因為名師實在太難約,於是當時有一個傳奇,就透過電話來上鋼琴課(還是要付學費的喔),那時的電話也沒有螢幕,只有聲音,也許學生沒練好不敢自己彈,請媽媽代勞也不一定。而聽筒另一方的老師,也許也在跟別的學生在另一個琴房上課。哈!那時這件事傳得沸沸揚揚,好像這位老師怎麼熱門到這樣,結果來找他上課的人更多。想想這種電話教學到現在也經過五十年了,一直到最近學校規定要網路教學,所有音樂老師弄得雞飛狗跳,就為了將琴房加上zoom之類的儀器,又要搬鋼琴,家裡有的竟然要重新裝潢,而且這種情形還不知要持續多久?或者變成常態,以後要找音樂老師大家會問:他的zoom效果如何?而不是問他教得如何?
不過,實體音樂會停了幾個月,當現場音樂會第一場售票時,馬上銷售一空。因為透過網路與實際上真的差太多了,就像在網路購物的失敗經驗,一塊布料的質感,沒有現場摸,就算以文字解說多清楚,就是不精準。顏色也是,而想到要退貨,真是麻煩。
說到衣服,就在1983年時的紐約茱莉亞音樂院,有一天中午出現一位穿著和服的十二歲可愛日本少女在等著上迪蕾夫人的小提琴課,原來那就是今天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米多綠。當時猜想應該是她第一堂課,為了讓老師覺得她真的是很正式的要拜師,於是穿了傳統的服裝,之後他的音樂會的衣服都是簡約高雅大方的風格。
想到巴黎的喬治桑當時會穿波蘭姑娘的衣服來迎接蕭邦的那個時刻,其實喬治桑的祖父曾是波蘭的國王,因為一些錯縱複雜的關係,喬治桑本人沒有任何貴族的頭銜,但卻享有榮華富貴的物質生活。而對一位異鄉人來說,能有人這樣對他,穿家鄉的衣服,烹煮母親的料理,為自己打理工作的環境,真是會被感動啊!
記得第一次到歐洲的住宿家庭,第一餐女主人特別準備炸春捲(這是歐洲人腦海中的典型亞洲料理),就怕我會想家呢!到了睡覺的房間更絕,看到牆上掛著一幅中國的風景畫與書法,我馬上跟女主人說:真的太感人了,但是這幅畫放反了。
想想自己真白目,應該後面那句不要說。
穿對衣服,說對話:to be, or not to be,學會視時務為俊傑,才是擁有真正的智慧啊!
* 圖為喬治桑的石雕像。Image from PIXABAY
專欄作家|千尋(黃瑞芬Zoe Hwang , 1964. 2. 5 ~ 2022.1.15《追憶Zoe》《追憶Zoe》)
七八零年代時,學音樂真的是貴族的教育,最讓父母親傷腦筋的就是每次上課的鐘點費。有的老師,一個小時上課上得滿滿的,有的老師,不知為何,一次都要上兩小時,或兩小時多。還有一件事,就是名師幾乎都住在台北,那其他縣市想學音樂的小孩只好北漂。以前常聽同學從花蓮坐飛機,或是從台中坐火車到台北學樂器。剛開始幾次是父親帶著,後來就一個人,想想也許是有這樣的訓練,後來出國獨立生活也就順理成章,當然比起莫札特(1756-1791)六歲就出國表演兩三年才回家一次,而且後來也都自己出國,他還負擔著是去表演找工作的雙重任務呢!貝多芬(1770-1827)也是啊!十六歲自己出國去找莫札特學琴,母親卻生病,身為長子他立刻回國,二十一歲再出國一次,就再也沒回過家,他一生獨身。
最近的疫情, 影響到男女老少的生活,學生沒有學校可以去,要在家網路上課, 當時腦海裡浮出要是貝多芬的時候有網路,他會透過螢幕跟莫札特學鋼琴嗎?
再回到台灣的七八零年代,除了學生跑台北之外,因為名師實在太難約,於是當時有一個傳奇,就透過電話來上鋼琴課(還是要付學費的喔),那時的電話也沒有螢幕,只有聲音,也許學生沒練好不敢自己彈,請媽媽代勞也不一定。而聽筒另一方的老師,也許也在跟別的學生在另一個琴房上課。哈!那時這件事傳得沸沸揚揚,好像這位老師怎麼熱門到這樣,結果來找他上課的人更多。想想這種電話教學到現在也經過五十年了,一直到最近學校規定要網路教學,所有音樂老師弄得雞飛狗跳,就為了將琴房加上zoom之類的儀器,又要搬鋼琴,家裡有的竟然要重新裝潢,而且這種情形還不知要持續多久?或者變成常態,以後要找音樂老師大家會問:他的zoom效果如何?而不是問他教得如何?
不過,實體音樂會停了幾個月,當現場音樂會第一場售票時,馬上銷售一空。因為透過網路與實際上真的差太多了,就像在網路購物的失敗經驗,一塊布料的質感,沒有現場摸,就算以文字解說多清楚,就是不精準。顏色也是,而想到要退貨,真是麻煩。
說到衣服,就在1983年時的紐約茱莉亞音樂院,有一天中午出現一位穿著和服的十二歲可愛日本少女在等著上迪蕾夫人的小提琴課,原來那就是今天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米多綠。當時猜想應該是她第一堂課,為了讓老師覺得她真的是很正式的要拜師,於是穿了傳統的服裝,之後他的音樂會的衣服都是簡約高雅大方的風格。
想到巴黎的喬治桑當時會穿波蘭姑娘的衣服來迎接蕭邦的那個時刻,其實喬治桑的祖父曾是波蘭的國王,因為一些錯縱複雜的關係,喬治桑本人沒有任何貴族的頭銜,但卻享有榮華富貴的物質生活。而對一位異鄉人來說,能有人這樣對他,穿家鄉的衣服,烹煮母親的料理,為自己打理工作的環境,真是會被感動啊!
記得第一次到歐洲的住宿家庭,第一餐女主人特別準備炸春捲(這是歐洲人腦海中的典型亞洲料理),就怕我會想家呢!到了睡覺的房間更絕,看到牆上掛著一幅中國的風景畫與書法,我馬上跟女主人說:真的太感人了,但是這幅畫放反了。
想想自己真白目,應該後面那句不要說。
穿對衣服,說對話:to be, or not to be,學會視時務為俊傑,才是擁有真正的智慧啊!
延伸聆聽
蕭邦:前奏曲 ▶
* 圖為喬治桑的石雕像。Image from PIXABAY
專欄作家|千尋(黃瑞芬Zoe Hwang , 1964. 2. 5 ~ 2022.1.15《追憶Zoe》《追憶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