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音樂圈】余曉怡專訪·點亮台灣管風琴的新燈 - MUSICO

【誰在音樂圈】余曉怡專訪·點亮台灣管風琴的新燈

15
10,560

【誰在音樂圈】余曉怡專訪·點亮台灣管風琴的新燈

本次「誰在音樂圈」將介紹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MUSICO / 聽 寫 L'Harmonie特別走訪了她第二張獨奏專輯的錄音現場,透過她的演奏、以及與她的對談,認識她的管風琴演奏生涯,與她對管風琴的熱愛。

2014 年獲得第一屆台灣管風琴大賽冠軍後,余曉怡活躍於樂壇,足跡遍及台北國家音樂廳、屏東演藝廳、高雄衛武營以及配有管風琴的大學院校和教堂。 余曉怡同時活躍於國際音樂舞台的演出。2018年~2019年於歐洲富盛名的管風琴殿堂級演奏舞台巡迴,包含多次受邀參與世界著名管風琴音樂節演出:奧地利維也納、美國加州聖荷西、德國雷克林豪森、德國奧爾登堡與波蘭第53屆科沙林國際管風琴音樂節系列獨奏演出五場,均獲好評,廣受當地媒體盛讚。

「當今國際間最活躍並具有真正藝術高度的音樂家!」
「極具才華的台灣管風琴家余曉怡!」
- 波蘭SZCZECINEK 當地媒體盛讚

「我很驚訝聽到賦格主題以一種歌唱般、近乎舞蹈韻律般出現。真是太美了 !為著如此的藝術展現感謝您。」
- 波蘭音樂節音樂總監JERZY KUKLA


Q:您在教會中擔任管風琴司琴已有數年,但讓您真正投入管風琴演奏並成為管風琴演奏家的原因是什麼?

從古典音樂的角度來說,在教會中擔任管風琴師的音樂家是非常特別的。比如巴哈、法朗克、威爾第、聖桑,這些音樂家都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也任職非常的久,甚至可達二三十年。當然,在教會中擔任管風琴師的音樂家當然有他的信念(信仰),但這樣的信仰加上每週一次的高頻率演奏對於音樂家的素養提升非常直接。比較經典的例子好比巴哈,在萊比錫任職期間每週都要寫一部新的清唱劇。

要成為管風琴演奏家是有許多限制的,首先當然要有樂器。我很榮幸,可以使用艋舺基督長老教會的管風琴幫助我成長。能夠被選進去這樣常態的演奏並透過演奏服事,也就讓我有機會可以變得越來越好。 同樣是在教會中的音樂家,我的信念則是要把最好的給上帝。也為了那個「最好的」,就會不斷地督促自己,最直接就是從禮拜天彈奏的曲目開始,也選擇有相當難度的經典名曲在禮拜天呈現。並且為了要讓自己更好我也去參加比賽,或者舉辦音樂會,這使得我能夠有機會累積相當的曲目。 另一方面,是對於這塊土地的情懷與連結。我從開始彈管風琴,就去看每一台管風琴的照片。張沛倫博士有一本書,專門介紹在台灣的管風琴(編按:管風琴在台灣及其影響),台灣的每一台管風琴她都實地去做了拍照與訪談。透過她的著作,我也對不同教堂中的管風琴產生連結,讓我很想去認識每一台管風琴,以及其背後的故事與歷史。我也清楚的知道如果我需要更好,不能只是在教會內。因此我選擇走出去,舉辦售票音樂會。透過在不同的地方演奏不同的管風琴,除了磨練演奏,也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管風琴這項樂器。



* 圖 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

Q:對於您在艋舺教會彈奏經典曲目,教會會眾又有怎樣的反應呢?

艋舺教會很特別,從五十多年前就與音樂有相當深厚的關係。除了教會的歷史,艋舺教會也有一位風琴演奏家龔彬智,在五十多年前就彈的非常好,也購置許多樂譜和創作;後來的管風琴演奏家林麗真博士也服務十年之久。這樣的背景與傳承使得艋舺教會有相當深厚的聖樂素養。因此在教會服事中彈奏巴哈的作品時,總是能收到許多教友回饋,正是這樣的素養進一步造就現在的我。艋舺教會對於聖樂的開放心態,讓音樂人有成長空間,也讓艋舺教會產生了許多音樂家。


Q:在2014您獲得管風琴大賽首獎後,也開始累積大量在海外演奏的經歷。是什麼原因讓您選擇在大獎後走出台灣呢?以及在您旅行演奏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發生過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談,第一是專業層面的、另一個是心理層面的。專業層面來說,在彈奏不同管風琴的過程中很容易可以察覺每一台琴的「構造」、觸鍵、聲音都不一樣,但往往可以準備的時間卻不一定很長,與一台琴磨合需要時間、曲目需要的專業音栓設計也需要時間,但音樂會前可以使用管風琴彩排的時間卻非常短。為了能讓自己磨練出更好的演奏水準,並且更快適應每一台琴,在不同的管風琴上演奏,並由此磨練出一套屬於我自己熟悉樂器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其實,世界上有名的管風琴演奏家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一套適應音栓位置的方法。比如先前來台演出的卡麥隆.卡本特(Cameron Carpenter),他一來就在琴上貼了許多標籤,用顏色來區分和協助他更快速的熟悉樂器。
繼續閱讀文章

另一方面,不同時期的管風琴曲目,需要不同的琴來演奏或表達。比如早期義大利義大利管風琴曲目、巴洛克時期的曲目與管風琴,或者法國浪漫樂派的管風琴,完全不相同。而現代的管風琴也會因為人文、歷史背景的因素而有差異。例如波蘭有許多管風琴是德國的教堂汰換的舊琴,運到波蘭重新建造。這個重新建造的過程中,可能會進一步對這台管風琴做改裝、增加新的音管等等。對演奏者來說,每台管風琴的琴座設計與鍵盤觸鍵都不一樣,我曾經彈奏過維也納聖彼得教堂的管風琴,琴鍵的觸感是如此特別,像棉花一樣軟軟的。而波蘭的琴,因為不少從鄰近德國的教堂拆卸後運到波蘭的教堂重新組裝的,琴座設計與觸鍵也各有風味。我也曾在波蘭約1600年建造的歷史管風琴上演奏巴哈的帕薩卡利亞(作品編號582),非常珍貴的演出經驗。

管風琴在不同空間的配置也很有趣。因為管風琴樂器結構與建築場館息息相關,音管的分配與排列為其美學。透過演奏者,讓環繞空間的音管發聲。在歐美許多的教堂與音樂廳,管風琴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作品,每一台都是獨特的樂器,透過演奏這些與作曲家同一文化、背景、時空 ,甚至是作曲家們親身演奏過的樂器,也讓我更能理解作品可能原來的樣貌。


* 圖 屏東演藝廳管風琴

心理層面的部分,最主要一個部分是自我實踐。台灣能夠供管風琴演奏家磨練的機會相較起來還是比較少。有一年我受邀去德國一個教堂參與管風琴音樂節。那個音樂節非常特別,邀請的對象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管風琴演奏家,我是音樂節邀請的音樂家之一,有珍貴的互動與交流。且在第一次邀請過後,也自然的會有下一次。長久累積下來給予我的也不再只是技術上的提升與磨練,也進一步擴大我的視野與心境。


Q:旅行演奏的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我印象最深的是受邀去波蘭的音樂節。

因為語言的問題,與我聯絡的主辦方表達非常有限,但他們的熱情,在接下這個邀請後就慢慢的感受到,我開始在臉書的訊息上默默收到來自波蘭朋友的關注問候,雖簡短,非常可愛。直到抵達後,親眼見證當地媒體、民間團體、地方政府投入的規模,我才意識到我所受邀的科沙林音樂節規模如此之大,涵蓋多個重要城市的管風琴演出,是當地一年一度重要的文化盛事。

2019年波蘭行邀請我前往的共有兩個音樂節,科沙林音樂節總監邀請我後,另一位音樂節總監也表達希望邀請,兩處的交通距離需要十二小時。即使行前溝通有限,到了當地,感受他們待我如家人一般,也認識到這個節慶是為了希望管風琴演奏不要只停在禮拜天(禮拜),讓演奏家更多展演這個美好樂器,於是有了音樂節的產生,也因為這樣深切感受到波蘭的風土、人文與熱情,與兩位波蘭音樂節總監締結美好且深刻的情誼! 那次演出的經驗,兩位音樂節總監珍貴的分享,讓我見識到一個音樂節如何從無到有,累積滿滿聽眾,創造當地的管風琴音樂節文化!也開啟了我的夢想與將之實踐的動力,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也就這樣誕生。


Q:您最近剛結束新一張管風琴專輯的錄音,可否談談這次錄製曲目的挑選與方向?以及這張(專輯)作品的定位?

我的第一張專輯叫《器宇非凡》,使用這個器字是為了對應到管風琴這個樂器,管風琴的特殊與空間有絕對的關係。有些教堂的音管是環繞著整個建築存在,這個概念與其他樂器非常的不同。舉例來說,在歐美有些教堂,管風琴演奏的位置隱身於角落,不是一個舞台的概念,演奏者完全聽不到聲音。正是因為管風琴與建築、空間這樣特殊的關係,使得管風琴與其他器樂有很大的不同。

「管風琴是我們的老師」

正因為管風琴與空間的特殊關係,讓作品的演繹、詮釋、理解更為不同。舉例來說,管風琴經典的作品:巴哈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當中休止符的延長到底應該多長?或者停留多久?這些都不是在教科書或在電子管風琴前彈奏就可以真正理解的,器樂的演奏本就不能只考慮演奏者本身,聲音與空間的關係也是很重要的。在這個前提下,相信不難理解管風琴的特殊之處。

這次的專輯,將會命名為《器宇情深》。在《器宇非凡》中,選了相當多管風琴知名的、經典的作品。除了想表現管風琴這項樂器,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認識作為管風琴演奏家的我。到了第二張專輯,我希望大家認識到管風琴的溫柔、不同的氣質以及其多變的音色,也從中更加的認識管風琴的細緻,而非刻板印象中,管風琴只有澎湃可以表現。因此這次選曲也特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巴哈,我們選了巴哈改編自韋瓦第的室內樂作品(BWV 596)。第二類選了改編作品,比如謎語變奏曲、鄉村騎士間奏曲,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也可以更多的聽見管風琴不同的表現。第三類選曲方向,是希望可以表現出交響式管風琴的澎湃與氣勢,所以選了聖桑、Charles-Marie Jean Albert Widor寫的管風琴交響曲第五號。

* 圖 屏東演藝廳錄音花絮


Q:在這一系列曲目中,我們注意到您挑選了Charles-Marie Jean Albert Widor給管風琴的交響曲,可否和我們談談這個作曲家以及作品?

法國浪漫樂派的管風琴作品,可以說是從法朗克開始。同時也和當時管風琴製作工藝的進步和改革有關,管風琴音色大幅的革新,讓作曲家勇於寫出一些富有交響樂色彩的作品,也讓管風琴在音色的選擇上有更多的選擇與變化。而在此之前的管風琴製作工藝重視聲音的清晰度,能展現對位作品的線條。

Widor的特別,他是於教堂內傳承演奏風格下的管風琴演奏家與作曲家(French organ school),他早期的作品帶有古典樂派的音樂風格,所創作的管風琴交響曲,也是後來法國管風琴作曲家的模範。而第五號管風琴交響曲第一樂章,他具備明顯的主題,不斷在主題上變化,展現許多管風琴演奏、音色的特色。我也非常喜歡這個作品的主題,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的感覺。尤其在今年,我們特別需要這樣的力量,因此特別選了這個作品。


Q:您已經是第二次選在屏東演藝廳錄音,屏東演藝廳的管風琴有什麼特別之處讓您願意多次前往錄製作品?

對管風琴演奏家來說,我們需要花時間去適應一台琴、以及重新習慣琴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卻又要在現實的時間、經費上做取捨,且並不是每一台琴以及他所在的空間都適合錄這張專輯的曲目。在這些前提下,屏東演藝廳便成為了首選。




* 圖 上:屏東演藝廳。下:錄音花絮

屏東演藝廳除了有豐富的人文涵養外,館內的管風琴我也還算熟悉。同時,音樂廳的設計非常棒,音響效果也很好,樂器與建築空間的搭配恰到好處,又沒有過多的殘響。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對這台琴的情懷。上一張專輯時,因為曲目與錄音時間上的壓力非常大,沒有機會好好培養感情。不過再次到屏東演藝廳錄音,我更喜歡也認識這台琴,所以我想如果還有下一張專輯的錄製計畫,我還是會選擇到屏東演藝廳,使用這一台琴來錄製。


Q:屏東演藝廳聞名的另外還有以孟宗竹製作的福爾摩笛管(Flute Formosa)。可否與我們介紹一下這45支音管的特別之處?以及您在錄音時又是如何設計音色(栓)呢?

關於這個問題,得先回到管風琴聲音/音栓的使用與組合上來討論。不同層的鍵盤所操作與控制的,分別是不同區域(建築)的音管。而以巴哈來說,又有些音管的搭配與組合是約定俗成的,最常被使用的組合是一組8、4、2呎音管,並且在需要給予空間更多聲響時也採取同樣尺寸音管選擇(不同區域)並堆疊進原來所選的音管(聲響)內,創造更豐富的聲音。比較直觀的來說,可以將這個聲音的堆疊類比成管絃樂中所謂的配器。

而屏東演藝廳的四十五隻福爾摩笛管都是二呎管,音高較高、聲音突出,因此在音栓設計上都採取搭配其他音管共同演奏(tutti)。比如,在巴哈中就可以聽到福爾摩笛管隱約堆疊在主要的聲音上。不過也有讓福爾摩笛管單獨表現的作品,像是本次所選擇的作品,Théodore Dubois的In Paradisum,就有單獨讓福爾摩笛管單獨表現。


Q: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國際藝文活動不得不暫停。在目前疫情的狀況下,除了近期的錄音計畫,您還有哪些規劃?可否和我們聊聊?

其實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真的很辛苦。年初的時候還沒有這麼有感,直到疫情開始嚴重起來後才感覺到許多事情都在空轉。原來規劃與小號演奏家陳長伯老師的音樂會也一路延宕,從三月改六月、再改九月後來改到十一月。或者原來的一些海外演奏的邀請,也都一路暫停,儘管知道這是大環境的問題,也不免感到難過。

不過我想危機也可以是轉機,趁著這段時間也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規劃、調整。這些調整包含工作室的成立,讓更多大師班、機會、交流可以不僅限於學校與教會內,讓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想做、可以做的事情有一個固定的空間好好開展、落實。

另外在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創辦人張志龍先生的支持下,我也將進行一系列的講座。我認為管風琴的推廣不應只是在演奏上進行,為了讓大眾對管風琴有更多的理解與認識,從不同的歷史、文化的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只從聆賞切入。為此我設計了「管風琴文化系列」講座,分別從藝術、繪畫、建築、歷史、音響、攝影等多個切入點,讓大家有更多不同的角度,去認識管風琴這個迷人的樂器。



延伸聆聽

余曉怡J S Bach, Toccata und Fuge d Moll, BWV 565




合作夥伴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