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台灣音樂館聽了師大音樂系師生們演出蕭泰然的《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後,非常感動,直覺應該讓這些以音樂唱過,演過台灣歷史的學生們真正認識過去的實景。因此我很大膽冒然的請問了當時國家人權館的陳俊宏館長,有無可能讓學生們在景美紀念園區演出,然後「順便」參觀白色恐怖的展區。陳館長對教育充滿滿熱忱,館方對許多學校有關白色恐怖的策展活動都給予幫助。經過多次協商,與音樂系楊瑞瑟主任決定以台師大(當時的師範學院)1949年四月六日發生的重大事件,由音樂演出於校內古蹟禮堂來呈現最具意義。因此委託作曲家蕭慶瑜教授,以前師大音樂系主任許常惠教授親身經歷之事件為基礎,創作一首交響詩《未竟之夢》。當時我們認為如荀白克《華沙存活者》說白加上管絃樂的樣貌來呈現會是好主意。但誰來寫說白文字?只好由始作俑者來完成了,從此,瑞瑟主任提供許多相關資料,我開始大量閱讀以暸解當年事件之前因後果。交稿後,蕭慶瑜老師再作修改,並命名為《未竟之夢》加上英文標題 (We Have a Dream),源自19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一場極為著名演講的稱呼,他在該次演說中,強力且有說服力地描述他對於黑人與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遠景時,不斷重複使用的~I have a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