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高音譜號並不容易,除了要先學會如何在譜上繞行出曲折線條,若要畫到比例優美、身形勻稱,更是需要不斷練習。不過,回想高音譜號出現的歷程,這些練習不過又顯得滄海一粟。
高音譜號的原型其實是字母「G」,它伴隨著西元11世紀修士桂多(Guido of Arezzo,991/992-ca.1033)發明了「線譜」而出現。早期基督教會皆是口傳聖歌,直到西元9世紀,才被紀錄在「紐姆譜」上,然而該譜僅由點和線組成,雖然標示出了曲調起伏,基本上還是只有聽過的人才能唱得出。後來是桂多在譜上加了一條水平線,音符之間的關係才逐漸變得明確,而一線譜也慢慢發展為確立更多關係的四線譜(至今使用的五線譜則出現於1200年前後)。
* 圖一
後來在這樣的線譜中,還為了確定起音,於是在左側加上了唱名提示(圖二)。最初主要為C(Do)和F(Fa);C開口正對的線條,指的是比中央Do高一個八度的Do,而F兩橫中間對應的線條,則是指比中央C高四度的Fa。這樣的寫法最後固定下來形成慣用的「譜號」,而G稍後也被拿來作為指出Sol音的用途。由於G譜號可以記錄許多高音,原本同樣紀錄高音的F譜號,最終就轉為記錄比中央C低的音符。
* 圖二
有趣的是,歷經一代代的作曲家、抄譜者的「努力」,G譜號演變出了許多不同樣式,大概是為了裝飾吧(如同中世紀經文中,繁複華美的手寫字體),一開始像小寫延伸出尾巴,後來又為頭頂加上圓冠,最後終於在大約17世紀時形成現在的樣子(圖三)。
* 圖三
從指示起音,到畫出音域範疇,高音譜號除了給眾多高音樂器,如小提琴、長笛、小號、直笛使用外,它也給吉他、上低音號等不那麼完全都是高音的樂器使用,而其記譜比實際的音高高了八度,也就是照著譜演奏,音會恰好低一個八度。至於為什麼不採用低音譜號記譜,我並沒有找到確切原因,但只要實際寫過,就會發現目前的記譜方式還是最方便的。
不過高音譜號的「變形記」在十七世紀後也尚未停下。在17、18世紀,高音譜號被向下移了一條線,讓整個譜面可以記載更多的高音,由於這常被使用在法國小提琴作品中,因此它被稱為「法式小提琴譜號」,不過現在幾乎已未使用。而在19世紀,大提琴樂譜也不乏高音譜號出現,但這個高音譜號被稱為「偽高音譜號」,因為它的實際音高同樣比譜面低了八度,且通常不帶任何指示(不像吉他的使用來自約定俗成的習慣),故有時會令人演奏者困惑作曲家真正想要的音符,比如舒曼的《五首民謠風小品》就出現了這樣的片段(圖四)。
* 圖四
至於二十世紀後,高音譜號在音樂領域中的意涵逐漸固定,倒是廣泛被運用在音樂領域之外的圖畫與設計之中。二十世紀藝術巨人畢卡索在1911-12年畫了一幅「我可愛的女人」(Ma jolie)(圖五),主角是他當時的情人Marcelle Humbert。他們相識於冬宮咖啡館(Hermitage cafe),都喜愛流連在酒館的歌舞表演中,畫家便以當時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Ma jolie〉為題作畫,而Ma jolie也是畢卡索對情人的暱稱。
* 圖五Ma jolie
畫中的女子被拆分成立體派的繁多切面,下方依稀可辨是的手指似乎在彈奏反覆出現在生活中的吉他。而畫作名稱在一片模糊的概念中,清晰地浮現出來,尾端還跟著一個細小的高音譜號,似乎暗示著歌聲聲線在幽微處等待綻放。
據說畢卡索非常愛Marcelle,她嬌小、纖細,和前一位情人Fernande完全相反,畢卡索也認為Marcelle的本名Eva Gouel,幾乎就在說明她讓他重生的暗示——她是他的夏娃,他是她的亞當。於是,畫作裡的高音譜號就不再只是表達音高的記號,也不是毋須聽見就能想像的樂聲,而是一種創造物,在生成的一刻,勾勒出新的世界。
* 上方大圖 Image is from PIXABAY
高音譜號的原型其實是字母「G」,它伴隨著西元11世紀修士桂多(Guido of Arezzo,991/992-ca.1033)發明了「線譜」而出現。早期基督教會皆是口傳聖歌,直到西元9世紀,才被紀錄在「紐姆譜」上,然而該譜僅由點和線組成,雖然標示出了曲調起伏,基本上還是只有聽過的人才能唱得出。後來是桂多在譜上加了一條水平線,音符之間的關係才逐漸變得明確,而一線譜也慢慢發展為確立更多關係的四線譜(至今使用的五線譜則出現於1200年前後)。
* 圖一
後來在這樣的線譜中,還為了確定起音,於是在左側加上了唱名提示(圖二)。最初主要為C(Do)和F(Fa);C開口正對的線條,指的是比中央Do高一個八度的Do,而F兩橫中間對應的線條,則是指比中央C高四度的Fa。這樣的寫法最後固定下來形成慣用的「譜號」,而G稍後也被拿來作為指出Sol音的用途。由於G譜號可以記錄許多高音,原本同樣紀錄高音的F譜號,最終就轉為記錄比中央C低的音符。
有趣的是,歷經一代代的作曲家、抄譜者的「努力」,G譜號演變出了許多不同樣式,大概是為了裝飾吧(如同中世紀經文中,繁複華美的手寫字體),一開始像小寫延伸出尾巴,後來又為頭頂加上圓冠,最後終於在大約17世紀時形成現在的樣子(圖三)。
從指示起音,到畫出音域範疇,高音譜號除了給眾多高音樂器,如小提琴、長笛、小號、直笛使用外,它也給吉他、上低音號等不那麼完全都是高音的樂器使用,而其記譜比實際的音高高了八度,也就是照著譜演奏,音會恰好低一個八度。至於為什麼不採用低音譜號記譜,我並沒有找到確切原因,但只要實際寫過,就會發現目前的記譜方式還是最方便的。
不過高音譜號的「變形記」在十七世紀後也尚未停下。在17、18世紀,高音譜號被向下移了一條線,讓整個譜面可以記載更多的高音,由於這常被使用在法國小提琴作品中,因此它被稱為「法式小提琴譜號」,不過現在幾乎已未使用。而在19世紀,大提琴樂譜也不乏高音譜號出現,但這個高音譜號被稱為「偽高音譜號」,因為它的實際音高同樣比譜面低了八度,且通常不帶任何指示(不像吉他的使用來自約定俗成的習慣),故有時會令人演奏者困惑作曲家真正想要的音符,比如舒曼的《五首民謠風小品》就出現了這樣的片段(圖四)。
* 圖四
至於二十世紀後,高音譜號在音樂領域中的意涵逐漸固定,倒是廣泛被運用在音樂領域之外的圖畫與設計之中。二十世紀藝術巨人畢卡索在1911-12年畫了一幅「我可愛的女人」(Ma jolie)(圖五),主角是他當時的情人Marcelle Humbert。他們相識於冬宮咖啡館(Hermitage cafe),都喜愛流連在酒館的歌舞表演中,畫家便以當時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Ma jolie〉為題作畫,而Ma jolie也是畢卡索對情人的暱稱。
* 圖五Ma jolie
畫中的女子被拆分成立體派的繁多切面,下方依稀可辨是的手指似乎在彈奏反覆出現在生活中的吉他。而畫作名稱在一片模糊的概念中,清晰地浮現出來,尾端還跟著一個細小的高音譜號,似乎暗示著歌聲聲線在幽微處等待綻放。
據說畢卡索非常愛Marcelle,她嬌小、纖細,和前一位情人Fernande完全相反,畢卡索也認為Marcelle的本名Eva Gouel,幾乎就在說明她讓他重生的暗示——她是他的夏娃,他是她的亞當。於是,畫作裡的高音譜號就不再只是表達音高的記號,也不是毋須聽見就能想像的樂聲,而是一種創造物,在生成的一刻,勾勒出新的世界。
延伸聆聽
舒曼:寫給大提琴的《五首民謠風小品》 ▶
* 上方大圖 Image is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