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瑞士Claves唱片公司推出一張CD,收錄了十八世紀初拿坡里作曲家曼契尼(Francesco Mancini, 1672-1737)的《六首直笛奏鳴曲》,那是由台灣直笛演奏者梁益彰(Yi-Chang Liang, 1992-),與"Ensemble IJ Space"重奏團共同演奏的。年輕的梁益彰曾在荷蘭、瑞士研習古樂演奏,不久前才回到台灣,剛服完兵役。
這張CD 將巴洛克時期「二重奏鳴曲」獨奏樂器與持續低音的組合,呈現的相當到位。演奏持續低音的Ensemble IJ Space,包含三位演奏者 - 大鍵琴:須藤真地子(Machiko Suto); 巴洛克吉他與大魯特琴:上田朝子(Asako Ueda);大提琴:江佳樺(Chia-Hua Chiang)。三位持續低音演奏者,不侷限於被動的照著簡易的持續低音樂譜做「伴奏」,而是能夠充分的照著樂譜,自行發揮,增添更豐富的層次、色彩變化,使得整個持續低音聽起來不只不顯得單調,而是層出不窮。
大鍵琴比較直接、亮麗的音色,由於撥弦樂器的加入,被調和的比較委婉、柔美了;不同樂曲之中,或使用巴洛克吉他,或使用大魯特琴,又增益了這種柔和調色的種種可能。上田朝子時而彈吉他、時而彈大魯特琴以變換音色的同時,直笛獨奏的梁益彰,也輪番使用著三把效果不盡相同的中音直笛,來配合這項微妙的色彩經營。就這樣子,只有兩個主要聲部、看似簡單的巴洛克二重奏鳴曲,被呈現的多彩多姿。
曼契尼這六首直笛奏鳴曲,儘管全部採用「教堂奏鳴曲」的形式,卻不侷限於教會式的拘謹、莊嚴,而顯得悠然自如,瀟灑從容。梁益彰的直笛演奏,在紥實技巧的前提之下,還流露著自然、流暢的音樂性,使得拿坡里作曲家曼契尼的這些音樂,散發著地中海陽光般的溫暖與明亮,以及「南方」式的隨興、飄逸。在教堂奏鳴曲「慢 - 快 - 慢 - 快」的四樂章結構中,慢速樂章的長音、附點音符、裝飾音等,顯現出梁益彰同時兼具堅實卻不沈重,透明且均勻的漂亮音色;每個音符都仔細處理的具有適度的表情變化,卻沒有造作的痕跡。在快速的樂章中,不論是聲部模仿的賦格曲風,或是舞曲般的韻律,都被經營的靈巧、生動,沒有任何的沈滯;無所不在的快速音群、裝飾音,被施以種種敏鋭的起音或運舌(attacks)處理,顯得活靈活現,氣韻生動;自由而輕盈的句法,免除了「一板一眼」的單調、生硬。
與梁益彰進行重奏的三位伙伴,有台灣人以及日本人,體現出一個現況:「古樂」或「早期音樂」在西方盛行半個世紀以上之後,如今這個風潮已充分的蔓延到了東方。在遠東,日本與韓國對西方古樂的接受,為時甚早,而且被領受的很充分、實在;至於台灣就遲鈍了許多,我稍加估算一下,可能遲了至少四十年以上,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開始有稍多些的相關的活動與演出。也在最近數年,才有些外漂到歐美學習古樂唱、奏的音樂家們,或陸續回到國內,或居留在外國,不約而同的開始嘗試帶動台灣對古樂的興趣與關注。在這個古樂方興未艾的時機,梁益彰與他的伙伴們的這張CD,雖然不是什麼大規模的演奏,或許能夠「小而美」的做了一個紮實、精緻的示範,激勵著往後其他學古樂的人士們,共同將國內的古樂風氣帶動起來。古樂的風潮絕非一時的流行,既然它已一波未平一波未起的盛行了幾十年;古樂的奏、唱也絕非拿著古樂器,花拳繡腿的耍耍時髦而已,而是必須一頭栽進去,深深的投入其中,才能參透其精緻微妙的境界。
* 圖片由梁益彰提供。
這張CD 將巴洛克時期「二重奏鳴曲」獨奏樂器與持續低音的組合,呈現的相當到位。演奏持續低音的Ensemble IJ Space,包含三位演奏者 - 大鍵琴:須藤真地子(Machiko Suto); 巴洛克吉他與大魯特琴:上田朝子(Asako Ueda);大提琴:江佳樺(Chia-Hua Chiang)。三位持續低音演奏者,不侷限於被動的照著簡易的持續低音樂譜做「伴奏」,而是能夠充分的照著樂譜,自行發揮,增添更豐富的層次、色彩變化,使得整個持續低音聽起來不只不顯得單調,而是層出不窮。
大鍵琴比較直接、亮麗的音色,由於撥弦樂器的加入,被調和的比較委婉、柔美了;不同樂曲之中,或使用巴洛克吉他,或使用大魯特琴,又增益了這種柔和調色的種種可能。上田朝子時而彈吉他、時而彈大魯特琴以變換音色的同時,直笛獨奏的梁益彰,也輪番使用著三把效果不盡相同的中音直笛,來配合這項微妙的色彩經營。就這樣子,只有兩個主要聲部、看似簡單的巴洛克二重奏鳴曲,被呈現的多彩多姿。
曼契尼這六首直笛奏鳴曲,儘管全部採用「教堂奏鳴曲」的形式,卻不侷限於教會式的拘謹、莊嚴,而顯得悠然自如,瀟灑從容。梁益彰的直笛演奏,在紥實技巧的前提之下,還流露著自然、流暢的音樂性,使得拿坡里作曲家曼契尼的這些音樂,散發著地中海陽光般的溫暖與明亮,以及「南方」式的隨興、飄逸。在教堂奏鳴曲「慢 - 快 - 慢 - 快」的四樂章結構中,慢速樂章的長音、附點音符、裝飾音等,顯現出梁益彰同時兼具堅實卻不沈重,透明且均勻的漂亮音色;每個音符都仔細處理的具有適度的表情變化,卻沒有造作的痕跡。在快速的樂章中,不論是聲部模仿的賦格曲風,或是舞曲般的韻律,都被經營的靈巧、生動,沒有任何的沈滯;無所不在的快速音群、裝飾音,被施以種種敏鋭的起音或運舌(attacks)處理,顯得活靈活現,氣韻生動;自由而輕盈的句法,免除了「一板一眼」的單調、生硬。
與梁益彰進行重奏的三位伙伴,有台灣人以及日本人,體現出一個現況:「古樂」或「早期音樂」在西方盛行半個世紀以上之後,如今這個風潮已充分的蔓延到了東方。在遠東,日本與韓國對西方古樂的接受,為時甚早,而且被領受的很充分、實在;至於台灣就遲鈍了許多,我稍加估算一下,可能遲了至少四十年以上,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開始有稍多些的相關的活動與演出。也在最近數年,才有些外漂到歐美學習古樂唱、奏的音樂家們,或陸續回到國內,或居留在外國,不約而同的開始嘗試帶動台灣對古樂的興趣與關注。在這個古樂方興未艾的時機,梁益彰與他的伙伴們的這張CD,雖然不是什麼大規模的演奏,或許能夠「小而美」的做了一個紮實、精緻的示範,激勵著往後其他學古樂的人士們,共同將國內的古樂風氣帶動起來。古樂的風潮絕非一時的流行,既然它已一波未平一波未起的盛行了幾十年;古樂的奏、唱也絕非拿著古樂器,花拳繡腿的耍耍時髦而已,而是必須一頭栽進去,深深的投入其中,才能參透其精緻微妙的境界。
* 圖片由梁益彰提供。
延伸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