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音樂是父母的夢想,下班進門前聽見叮叮咚咚琴鍵敲擊聲從家中傳來,一掃工作疲累;看見孩子專注、賣力在台上彈奏模樣,心中無比驕傲,忙於接送學習也甘之如飴。只要孩子願意,父母必無怨無悔給予支持。然而在這條漫長的音樂學習路上,始終維持學習熱忱並非易事,學音樂重在持之以恆,勤於練習,當孩子逐漸失去樂趣,練琴鬆散被動,父母在苦惱中鞭策,挑戰著親子和諧。找尋學習動力,是接下來的考驗。
音樂世界廣大無限,樂譜上的音符來自作曲家的瑰麗思想,內容精采多元。例如改編自德國童謠的鋼琴曲《布穀鳥》,音符裡有森林、有鳥鳴,彷彿走進鄉間綠意景緻,在童趣盎然的「cuckoo」聲中,勾勒德國黑森林想像;練習時跟著井然有序的樂句哼唱,感受規律秩序的德式風格。諸如此類音樂聯想,刺激自我期待、追求夢想,練琴不再只是壓力。豐富音樂內涵,使學習動力源源不絕。
古典音樂浩瀚,廣闊深不可測,以巴洛克、古典、浪漫樂派為基礎,以此為中心一步步認識作曲家,發現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等廣為人知音樂家,圍繞在德奧地區,許多學音樂的孩子發現後感到驚奇無比,興起有朝一日一窺古典音樂聖地的心願。練琴有了目標,趣味無窮。
畢羅奉巴赫為巴洛克時期代表,視其《平均律》為鋼琴界「舊約聖經」。巴赫為音樂史上首位以24個大小調創作的作曲家,音樂以嚴謹結構、講究秩序著稱,以此鞏固賦格技法。筆下賦格曲音符縝密,無一可動搖;正如偉大工程師設計的雄偉建築,無懈可擊。巴赫也是音樂史上首次將大提琴由配角提升至獨奏地位的推手,巴赫以獨到眼光看見大提琴特色,創作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至今被奉為大提琴界「聖經」。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是畢羅認定的鋼琴界「新約聖經」,貝多芬在1795到1822年,27年間共寫出32首鋼琴奏鳴曲,含蓋他各時期人生、心境與經歷。當貝多芬面對命運的考驗,該有的情緒起伏和所有人類一樣,憤怒、無奈、急躁、孤獨、落寞;和一般人最大不同是,他將一切心情轉化為音符,在轉化音符過程歷經沉澱、思索、體悟,這一切和大自然有很大關聯。沿著河邊、森林散步,是德國人喜歡的閒暇時刻,不起眼的林間小徑因此命名「哲學家大道」、「貝多芬小徑」,鼓勵孩子練琴遇困境,瀕臨放棄之時,想起作曲家如何激發強大毅力,克服萬難。
畢羅曾以「聖三位一體」詮釋他發表的「3B」論:巴赫是聖父、貝多芬是聖子、布拉姆斯是聖靈。
正當眾多名家追求戲劇性、突破性的浪漫風格,布拉姆斯堅持維護古典特色,在交響曲中推出正統德式浪漫。歷經21年終於完成的《第1號交響曲》大受好評,被稱讚為「貝多芬第十號」,儘管他本人不喜歡這個誇讚,終究穩固他在浪漫時期地位。布拉姆斯出版的一百多首創作為精品級,他對作品要求精細,整體創作數量初估約兩千首,丟棄的作品遠超過出版數量。態度決定高度,布拉姆斯為苦練學琴的孩子作了最好示範。
音樂世界等同精益求精,自我期許,自我突破,是痛苦?是樂趣?值得一試!
巴赫《平均律》
學樂器,不等於學音樂
學樂器屬於技術面,了解樂器結構與操作,每天固定反覆練習,期待手指變得有力,移動速度變快,鍛鍊過程枯燥。如何使每天的練習變得有趣?融入想像、探索音樂內涵,是樂趣泉源。音樂世界廣大無限,樂譜上的音符來自作曲家的瑰麗思想,內容精采多元。例如改編自德國童謠的鋼琴曲《布穀鳥》,音符裡有森林、有鳥鳴,彷彿走進鄉間綠意景緻,在童趣盎然的「cuckoo」聲中,勾勒德國黑森林想像;練習時跟著井然有序的樂句哼唱,感受規律秩序的德式風格。諸如此類音樂聯想,刺激自我期待、追求夢想,練琴不再只是壓力。豐富音樂內涵,使學習動力源源不絕。
古典音樂浩瀚,廣闊深不可測,以巴洛克、古典、浪漫樂派為基礎,以此為中心一步步認識作曲家,發現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等廣為人知音樂家,圍繞在德奧地區,許多學音樂的孩子發現後感到驚奇無比,興起有朝一日一窺古典音樂聖地的心願。練琴有了目標,趣味無窮。
跟德國3B學習音樂好有趣
19世紀德國指揮大師畢羅(Hans von Bülow,1830–1894)發明的「3B」說法,精準掌握各樂派特色,為認識三大樂派捷徑。「3B」指的是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布拉姆斯(Brahms),三人分別為巴洛克(約1600–1750年)、古典(約1730–1827年)、浪漫(約1810–1900年)樂派代表,至今魅力不減,吸引無數音樂學子以德國為深造國度。畢羅奉巴赫為巴洛克時期代表,視其《平均律》為鋼琴界「舊約聖經」。巴赫為音樂史上首位以24個大小調創作的作曲家,音樂以嚴謹結構、講究秩序著稱,以此鞏固賦格技法。筆下賦格曲音符縝密,無一可動搖;正如偉大工程師設計的雄偉建築,無懈可擊。巴赫也是音樂史上首次將大提琴由配角提升至獨奏地位的推手,巴赫以獨到眼光看見大提琴特色,創作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至今被奉為大提琴界「聖經」。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是畢羅認定的鋼琴界「新約聖經」,貝多芬在1795到1822年,27年間共寫出32首鋼琴奏鳴曲,含蓋他各時期人生、心境與經歷。當貝多芬面對命運的考驗,該有的情緒起伏和所有人類一樣,憤怒、無奈、急躁、孤獨、落寞;和一般人最大不同是,他將一切心情轉化為音符,在轉化音符過程歷經沉澱、思索、體悟,這一切和大自然有很大關聯。沿著河邊、森林散步,是德國人喜歡的閒暇時刻,不起眼的林間小徑因此命名「哲學家大道」、「貝多芬小徑」,鼓勵孩子練琴遇困境,瀕臨放棄之時,想起作曲家如何激發強大毅力,克服萬難。
畢羅曾以「聖三位一體」詮釋他發表的「3B」論:巴赫是聖父、貝多芬是聖子、布拉姆斯是聖靈。
正當眾多名家追求戲劇性、突破性的浪漫風格,布拉姆斯堅持維護古典特色,在交響曲中推出正統德式浪漫。歷經21年終於完成的《第1號交響曲》大受好評,被稱讚為「貝多芬第十號」,儘管他本人不喜歡這個誇讚,終究穩固他在浪漫時期地位。布拉姆斯出版的一百多首創作為精品級,他對作品要求精細,整體創作數量初估約兩千首,丟棄的作品遠超過出版數量。態度決定高度,布拉姆斯為苦練學琴的孩子作了最好示範。
音樂世界等同精益求精,自我期許,自我突破,是痛苦?是樂趣?值得一試!
延伸聆聽
巴赫《平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