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USICO編輯部
2020年11月15日,這天是個星期天,下午四點半左右,在臺北國家音樂廳,大提琴家馬友友踏著略顯急促的步伐,背著隨身背包,走出演職員出入口,戴著口罩,點頭用眼神跟工作人員致意後,跳上褓姆車,趕往臺北松山機場搭乘私人商務飛機返回美國。
這天,馬友友與他合作超過三十年的鋼琴家搭檔凱瑟琳‧史托特,結束了2020年的第一場巡演。因為疫情,絕大多數的音樂活動停擺多時,不過,馬友友仍然努力克服了種種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困難,將他最新發行的《大地之歌》專輯曲目在尚未上市之前,選擇在臺灣,以音樂會的形式全球首度公開,並且透過網路直播。
馬友友原訂2020年上旬在臺北小巨蛋的「巴哈計劃」,移師至更具文化指標意義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契合了他一以貫之的「音樂無疆界」主張。這是「北流」第一場國際頂尖古典音樂藝人的音樂會。年逾六十的馬友友一人Hold 住全場,四千多名觀眾將「北流」坐好坐滿,超過兩個小時無中場休息的巴哈無伴奏,馬友友還客串起主持人,用中文表達他的謝忱、解說巴哈無伴奏音樂的旨趣,最後還非常稱職地介紹跟他一起合作安可曲的金曲歌后阿爆出場。
馬友友在「北流」的巴哈無伴奏音樂會完美落幕之後,隨即展開結合眾人之力方得成行的音樂神奇之旅。馬友友與史托特在臺南、臺中、高雄、臺北的主要場館,演出《大地之歌》音樂會,而主要的核心曲目,就選自《大地之歌》的錄音。這張專輯企劃發想的源頭,來自於2020年三月,馬友友在社群媒體上用大提琴演奏改編自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最緩板」的主題旋律。這段名為Going Home 的自拍短片後來觸及全球超過1800萬人次觀看,對馬友友來說,「歌曲帶給人們一種社群的認同感,跨越界限,作品中透露的謝忱、慰藉跟鼓勵,將我們聯繫在一起。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希望進一步探索音樂的連結的力量,但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催化劑竟是一場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流行病。」
而有別於這對跨世紀搭檔的上一張大提琴小品錄音《生命之歌》純古典曲目取向,《大地之歌》的觸角除了延續古典精神之外,同時也延伸至來自五大洲的傳統民謠、流行音樂、爵士樂,將跨界精神展現到極致,收錄來自華裔音樂家吳彤創作的《檐頭雨》;最膾炙人口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夏日最後玫瑰》;南美智利「民謠之母」比奧萊塔‧帕拉的《感謝生命》、象徵美好希望的美國電影歌曲經典《彩虹的彼端》。「歌曲就像承載著情感的時空膠囊」,馬友友與史托特說,「串連起久違的夢想和渴望,讓我們保持積極正向,團結在一起。」
臺灣樂迷搶先現場聆聽 2020年終最動人的心靈洗禮
收錄20首雋永不敗歌曲 豐饒、細膩、溫暖的音樂饗宴
大提琴家馬友友與他多年來的伴奏搭檔,英國鋼琴家凱瑟琳‧史托特,從1985年合作的第一張錄音開始,就屢次拿下非常具備指標意義的葛來美獎,這其中包括「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的《巴西情迷》與《探戈靈魂》。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為他們在2015年的錄音《生命之歌》寫下的註腳是:多年來他們完美、溫暖、圓熟的合作情誼,就展現在既豐饒又細膩的精彩演出當中。聽過馬友友與史托特現場演出的樂迷,一定會為他們渾然天成的默契感到印象深刻,這不僅是多年淬練的結晶,也是對藝術與人文共識的成果。
2020年全新錄音《大地之歌》,在克服諸多艱難險阻的考驗之後,終於如期問世。臺灣的樂迷十分幸運能在《大地之歌》全球發行之前,有機會在四個主要音樂場館搶先欣賞馬友友與史托特的現場音樂會。
01. 奇異恩典:前奏
02. 漢默史坦:老人河(選自《畫舫璇宮》)
03. 仙納度(改編:卡洛琳‧蕭)
04. 德弗札克:念故鄉(選自《新世界》交響曲,改編:威廉‧費雪)
05. 布洛赫:猶太之歌(選自第三號《猶太生活》)
06. 拉赫曼尼諾夫:好地方(選自十二首歌曲集,作品21)
07. 蘇洛尤夫‧瑟多:莫斯科之夜(改編:史蒂芬‧賀夫)
08. 艾倫:彩虹的彼端(選自《綠野仙蹤》,改編:湯姆‧波斯特)
09. 吳彤:檐頭雨
10. 孟德爾頌:無言歌,作品109
11. 哈利‧史特利格:《叢林流浪》幻想曲
12. 史卡博洛市集(改編:史蒂芬‧賀夫)
13. 葛利格:蘇爾維格之歌(選自《皮爾金》)
14. 蒲朗克:愛的小徑
15. 康果爾德:瑪蕾塔之歌(選自《死城》)
16. 寶寶安睡(改編:羅德里克‧威廉斯)
17. 夏日最後玫瑰(改編:布列頓)
18. 丹尼男孩(改編:克萊斯勒)
19. 比奧萊塔‧帕拉:感謝生命(改編:喬治‧卡拉卓利)
20. 帕克:後會有期(改編:喬治‧卡拉卓利)
21. 奇異恩典:終曲
* 照片及影音提供:台灣索尼音樂。台灣索尼古典官方臉書
2020年11月15日,這天是個星期天,下午四點半左右,在臺北國家音樂廳,大提琴家馬友友踏著略顯急促的步伐,背著隨身背包,走出演職員出入口,戴著口罩,點頭用眼神跟工作人員致意後,跳上褓姆車,趕往臺北松山機場搭乘私人商務飛機返回美國。
這天,馬友友與他合作超過三十年的鋼琴家搭檔凱瑟琳‧史托特,結束了2020年的第一場巡演。因為疫情,絕大多數的音樂活動停擺多時,不過,馬友友仍然努力克服了種種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困難,將他最新發行的《大地之歌》專輯曲目在尚未上市之前,選擇在臺灣,以音樂會的形式全球首度公開,並且透過網路直播。
馬友友原訂2020年上旬在臺北小巨蛋的「巴哈計劃」,移師至更具文化指標意義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契合了他一以貫之的「音樂無疆界」主張。這是「北流」第一場國際頂尖古典音樂藝人的音樂會。年逾六十的馬友友一人Hold 住全場,四千多名觀眾將「北流」坐好坐滿,超過兩個小時無中場休息的巴哈無伴奏,馬友友還客串起主持人,用中文表達他的謝忱、解說巴哈無伴奏音樂的旨趣,最後還非常稱職地介紹跟他一起合作安可曲的金曲歌后阿爆出場。
馬友友在「北流」的巴哈無伴奏音樂會完美落幕之後,隨即展開結合眾人之力方得成行的音樂神奇之旅。馬友友與史托特在臺南、臺中、高雄、臺北的主要場館,演出《大地之歌》音樂會,而主要的核心曲目,就選自《大地之歌》的錄音。這張專輯企劃發想的源頭,來自於2020年三月,馬友友在社群媒體上用大提琴演奏改編自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最緩板」的主題旋律。這段名為Going Home 的自拍短片後來觸及全球超過1800萬人次觀看,對馬友友來說,「歌曲帶給人們一種社群的認同感,跨越界限,作品中透露的謝忱、慰藉跟鼓勵,將我們聯繫在一起。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希望進一步探索音樂的連結的力量,但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催化劑竟是一場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流行病。」
延伸聆聽
Going Home自拍短片
而有別於這對跨世紀搭檔的上一張大提琴小品錄音《生命之歌》純古典曲目取向,《大地之歌》的觸角除了延續古典精神之外,同時也延伸至來自五大洲的傳統民謠、流行音樂、爵士樂,將跨界精神展現到極致,收錄來自華裔音樂家吳彤創作的《檐頭雨》;最膾炙人口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夏日最後玫瑰》;南美智利「民謠之母」比奧萊塔‧帕拉的《感謝生命》、象徵美好希望的美國電影歌曲經典《彩虹的彼端》。「歌曲就像承載著情感的時空膠囊」,馬友友與史托特說,「串連起久違的夢想和渴望,讓我們保持積極正向,團結在一起。」
延伸聆聽
Ol’ Man River
Over The Rainbow
《大地之歌》馬友友 & 凱瑟琳‧史托特
19座葛萊美獎的肯定 疫情肆虐之下最療癒的錄音臺灣樂迷搶先現場聆聽 2020年終最動人的心靈洗禮
收錄20首雋永不敗歌曲 豐饒、細膩、溫暖的音樂饗宴
大提琴家馬友友與他多年來的伴奏搭檔,英國鋼琴家凱瑟琳‧史托特,從1985年合作的第一張錄音開始,就屢次拿下非常具備指標意義的葛來美獎,這其中包括「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的《巴西情迷》與《探戈靈魂》。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為他們在2015年的錄音《生命之歌》寫下的註腳是:多年來他們完美、溫暖、圓熟的合作情誼,就展現在既豐饒又細膩的精彩演出當中。聽過馬友友與史托特現場演出的樂迷,一定會為他們渾然天成的默契感到印象深刻,這不僅是多年淬練的結晶,也是對藝術與人文共識的成果。
2020年全新錄音《大地之歌》,在克服諸多艱難險阻的考驗之後,終於如期問世。臺灣的樂迷十分幸運能在《大地之歌》全球發行之前,有機會在四個主要音樂場館搶先欣賞馬友友與史托特的現場音樂會。
01. 奇異恩典:前奏
02. 漢默史坦:老人河(選自《畫舫璇宮》)
03. 仙納度(改編:卡洛琳‧蕭)
04. 德弗札克:念故鄉(選自《新世界》交響曲,改編:威廉‧費雪)
05. 布洛赫:猶太之歌(選自第三號《猶太生活》)
06. 拉赫曼尼諾夫:好地方(選自十二首歌曲集,作品21)
07. 蘇洛尤夫‧瑟多:莫斯科之夜(改編:史蒂芬‧賀夫)
08. 艾倫:彩虹的彼端(選自《綠野仙蹤》,改編:湯姆‧波斯特)
09. 吳彤:檐頭雨
10. 孟德爾頌:無言歌,作品109
11. 哈利‧史特利格:《叢林流浪》幻想曲
12. 史卡博洛市集(改編:史蒂芬‧賀夫)
13. 葛利格:蘇爾維格之歌(選自《皮爾金》)
14. 蒲朗克:愛的小徑
15. 康果爾德:瑪蕾塔之歌(選自《死城》)
16. 寶寶安睡(改編:羅德里克‧威廉斯)
17. 夏日最後玫瑰(改編:布列頓)
18. 丹尼男孩(改編:克萊斯勒)
19. 比奧萊塔‧帕拉:感謝生命(改編:喬治‧卡拉卓利)
20. 帕克:後會有期(改編:喬治‧卡拉卓利)
21. 奇異恩典:終曲
延伸聆聽
【熱門專輯】馬友友 & 凱瑟琳‧史托特《大地之歌》 ▶
延伸閱讀
撥亂反正的音樂能量─馬友友《又見迷情時刻》
* 照片及影音提供:台灣索尼音樂。台灣索尼古典官方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