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音樂會擔任協奏曲演出的小提琴家阿倫娜・芭耶娃,16歲即在維尼奧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 (International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mpetition) 中奪冠,隨後受到各界矚目,便以獨奏家身份於世界各大知名音樂廳展開她的職業演奏生涯。芭耶娃的音色處理靈敏且充滿情感,向來受到各界讚譽。有人這樣描述她的演奏:「芭耶娃的技巧與音色如同將每一個音符細細打磨,讓一顆顆閃耀著光澤的寶石傳遞給聽眾。」尤其在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旋律悠揚動人,在均衡的樂曲結構中,充滿著無限浪漫情懷,芭耶娃必能展現其溫暖甜美的音色和精湛的技巧,細膩而不凡地詮釋這首幸福洋溢、光輝浪漫的經典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最近被發現了它在1844年的版本(2018年出版),與大家所熟悉的費迪南德・大衛 (Ferdinand David) 版本有些許差異。芭耶娃於2020年與 Persimfans樂團〔註〕合作灌錄該版本,也因此讓這首不朽作品的演奏史開啟了另一個新篇章。
作為一位傑出的小提琴家,芭耶娃除了演奏帶給人溫暖之外,生活中也有著平易近人的一面。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封鎖期間,曾讓她想起幼時的夢想:「我想成為一名醫生,我對醫護有關的一切都感到著迷。如果不是小提琴,我可能就會學醫了。」對於近來敏感的戰爭議題,她也毫不掩飾心中的悲傷,對於許多生命被徹底摧毀而感到崩潰,她說:「從第一天起就無法忍受,因為沒有人相信它會開始,是一場絕對的災難。」音樂是能跨越文化的語言,芭耶娃總是希望透過自己的音樂傳達出慰藉與希望,就如她曾在最近某一場的演出安可曲中,讚揚愛爾蘭接收了成千上萬的烏克蘭難民,她說:「最黑暗的時刻是在日出之前,我們只需要記住,黑暗之後還有光明。」接著,她演奏了易沙意 (E. Ysaÿe) 的《曙光》(L’aurore) 獻給全場的觀眾,帶給大家無限的感動。
若要介紹布拉姆斯一生中最嘔心瀝血的作品,則非《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莫屬。在貝多芬所創下交響曲巔峰極致時代被宣告終結之際,身處後浪漫時期的布拉姆斯,竟勇於堅守古典主義來創作交響曲。從22歲開始構思,秉持慎重嚴謹的態度,布拉姆斯歷經長達21年的歲月琢磨,才讓這個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果然在1876年的首演不負眾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視為繼貝多芬的交響曲後最傑出的作品,德國指揮家馮・畢羅 (Hans von Bülow, 1830-1894) 更稱讚它為「貝多芬第十」。但布拉姆斯不僅僅只是貝多芬的追隨者,在他的音樂中,我們聽到嚴謹的古典形式框架中,裝盛著深厚的浪漫色彩與炙烈揮灑的熱情,以充滿新意的手法,表現出不折不扣的浪漫精神,為交響曲再樹立了新高度。